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身处魏晋更替之际,嵇康、阮籍表(4)

2013-09-14 01:13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清”意味着对形体欲望的超越,故“清”与“形”相对立,而与“神”密切联系,此即阮籍《大人先生传》所说的“虚形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清”意味着对形体欲望的超越,故“清”与“形”相对立,而与“神”密切联系,此即阮籍《大人先生传》所说的“虚形体而轻举细,精微妙而神丰”。嵇、阮有感于现实社会的动荡残酷,故向往精神的宁静自由,换句话说,形体的拘束与限制促使他们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自由,这是嵇、阮诗文中的基本主题,也是其诗文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东晋乃至南朝,“神”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作为中国山水画论的奠基之作,宗炳的《画山水序》则提出,山水画的功用即在于“畅神而已”。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这种重“神”轻“形”的思想在中晚唐之后日渐突出,尤其是在文人画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 “远”与“清”密切相联。嵇康在《琴赋》中所说的“体清心远”精确地道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清”意味着从感官欲望和利害计较中解脱出来,“远”是玄远境界。有“清”,而后能“远”,超越而后能玄远。嵇、阮诗文着力表现的就是这种清虚玄远的境界。玄学诸子中,王弼讲“崇本举末”,郭象讲“游外以弘内”,可以说都是要远近相即、有无一如。嵇、阮则是远而又远,“浮游太清中”[1](P36),“逍遥区外”[5](P439)是嵇、阮共同的理想。钱穆先生论及郭象与庄子之不同时,云:“在庄周则放之惟恐不旷,在向郭则敛之惟恐不促。在庄周则扬之惟恐不远,在向郭则牵之惟恐不迩。”[13](P332)就魏晋玄学而言,这一对比可以移用于嵇、阮。钟嵘《诗品》称嵇康诗“托喻清远,良有鉴裁”[14](P32),称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14](P23)。《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云: “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这说明早在六朝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嵇、阮思想中“远”的特点。 大学排名
; 作为一种审美风格,“清”“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从谢灵运、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就充分表现了这一风格。清初王士祯高举“神韵”说,其核心内容即是“清远”。嵇、阮的人格和思想,对这种倾向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 “远”既带来超越之境界,又意味着对当下感性事物的忽略。从文学上看,或许可以说,从嵇、阮思想中导出的主要是游仙诗和玄言诗。对这两种诗歌的消极意义,历来研究者多有论及,兹不赘言。这里要指出的是,其积极意义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国美学中首先在诗歌中表现形而上意境的,也许正是嵇、阮的游仙诗和玄言诗。没有嵇、阮诗歌中对玄远之境的强烈追求,没有这种一往不复的超越精神,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范畴就没有这样丰满。
; “远”意味着对现实秩序的超越,在此意义上,“远”与“逸”密切相联。“逸”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历来论者多有论及。就“逸”的哲学基础而言,庄子本是“逸的哲学”[12](P192),可以说是“逸”最早、也是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后来的南宗禅对“逸”同样有重要影响。处于这二者之间,或者说,重现庄子“逸”的精神的,是嵇、阮。嵇康说:“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1](P140)在嵇康看来,庄子哲学的归宿在于“放逸”。所谓“放逸”,应当是从种种有限性的束缚中超越出来,所获得的一种自由境界。如果说庄子是从理论上确立了这一点,嵇、阮则以人生实践和诗文将它表现出来。
; 美学上的“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于意表”[11](P405)。表现在作品的思想上,就是一种“逸气”,一种超尘脱俗、清虚淡远的精神境界。清范玑说:“夫逸者放逸也,其逸超乎尘表之概。”[11](P929)清戴熙说:“元人高逸一派,专于无笔墨处求之,所谓脱尘境而与天游耳。”[11](P996)这都是强调“逸”远不止是绘画之事,更是与作者人格境界的高洁、放逸紧密相连,在魏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最充分地彰显这种人格境界的,也许正是嵇、阮。嵇、阮对“逸”的影响,主要即在于这种人格境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 以上四个审美范畴的共同特点是都与“心”密切相联,都着重于人之“神”。汤用彤先生说:“(魏晋时期)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精神。于是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6](P196)这一转向突出表现在嵇、阮思想中,它对中国美学影响至深。北宋之后的尚“韵”、重“意”都或多或少存在此倾向,而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文人画。舒士俊说:“这种超脱尘世、向往山林的风气,使当时的艺术和艺术理论都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纯净清气的荡涤,也因而使‘魏晋风韵’成为后世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渊源。”[15](P10)
; 概言之,嵇、阮思想的美学意蕴主要有三:一是超越:嵇、阮的超越既是对庄子精神的继承,又是直接承续王弼哲学而来。嵇、阮的发展在于,将这种超越精神落实到行为和诗文中。虽然从理论上讲,他们明显逊色于王弼和庄子,但他们的人格是那样高尚、那样鲜明,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表现这种超越精神。因此,他们对魏晋风度的影响似乎更大,对魏晋之际人的觉醒和美的自觉的影响也更为直接。二是自然:嵇、阮的自然是“心”之自然,强调随“心”所欲。这种“欲”不是感官、功利的欲望,相反,嵇、阮正是要从这种欲望中摆脱出来,显现本然、纯真的自我之“心”,这种“心”是“冰心玉质”的纯净之“心”。嵇、阮认为,这才是人“心”之自然。中国美学、尤其是意境范畴表现的也是这种“脱尽烟火气”的自然,即一种超越于尘世之外的清新、高洁的精神境界。三是自由:嵇、阮的超越与自然最后都落实为一己心灵之自由。自由也就是返归这种精神之自然,任心而为即是自由,自然即自由。中国美学、尤其是意境范畴也是要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 注释:

; ①较之于阮籍,嵇康的逻辑思辨更严密,理论阐发更充分,故历来论述嵇阮思想者,多以嵇康为主要对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 ②阮籍对名教也有激烈的批判,《大人先生传》云:“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之中乎!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又云:“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上一篇:一 60年代以来,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受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