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恐怖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其拥有巨

2013-09-22 01:15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摘要:恐怖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其拥有巨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恐怖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摘要:恐怖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巨大的吸引力表现为多个层次和方面,其中对死亡的焦虑和抗争是最根本的魅力基点,而恐怖气氛的渲染是其成功的根本保证。恐怖气氛渲染的关键在于恐怖元素的运用,恐怖元素的本质是一种符号形式。这种符号形式来源于当代社会生活,是人们内心复杂情感的折射。

关键词:恐怖电影 恐怖元素 符号

这是一个玩弄恐怖、欣赏死亡的时代。只要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熟悉信息媒介的操作,就可以眼见各种死亡和恐怖——跳楼、割脉、车祸、火灾、中毒、扒皮、碎尸、肢解……。看多了写实主义的无聊图片,听够了哼哼唧唧的烦躁垂死之音,还有什么能产生足够的力度,刺激我们疲乏得神经呢?也许恐怖电影可以。借着艺术和娱乐之名,它使我们沉浸在精心炮制的人工幻觉中,在影像中玩味式的欣赏死亡,细致入微的品尝恐惧,游荡在惊悚和虚无之间。
也许人类骨子里真的存有弗洛伊德所谓的“死亡本能”,历史上,从来不乏以死亡和恐怖作为娱乐和观赏对象的国家和时代,例如古罗马的角斗士。可是,对死亡和恐怖的欣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都没有达到我们时代的大众化普及程度。只不过和古代不同,我们欣赏死亡和恐怖,一是有着不同以往的复杂心理机制和时代背景,有一种反思和反抗的心理意识,二是借助对他人无实际物理伤害的虚幻影像,其集中的表现方式就是恐怖电影。以恐怖为根基的恐怖电影,不可避免的常常以死亡作为影片的指向和最后的归宿。反过来,恐怖电影其实也就是通过玩弄死亡来营造恐怖。因此,欣赏恐怖电影也就是欣赏恐怖中的死亡和死亡的恐怖。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恐怖片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1]。这是一个模糊且跟不上潮流的定义,恐怖片也可以气氛唯美,例如韩国的《蔷花 红莲》,题材的恐怖只是恐怖电影的初级阶段,而近年来一系列的日本和韩国的恐怖电影更把暴力也踢出了其必要因素之外,以心理学为依托打造所谓的心理恐怖电影,例如大名鼎鼎的《午夜凶铃》。因此,韩国导演朴基亨在“中国首届恐怖电影创作与产业研讨会”的发言中认为,应该把恐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恐怖为“题材”的影片,这类影片一般有大量的血腥和暴力场面,追求视听感官上的恐怖,是为恐怖而恐怖。他本人绝对反感这种影片;另一种是以恐怖为“主题”的影片,这种恐怖是由故事引起的,是发自人内心的恐怖,追求的是一种心理恐怖效果,并在影片中有意识地探讨造成这种恐怖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2]。朴基亨的见解是很有启发性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午夜凶铃》、《咒怨》等几部风靡世界的经典恐怖影片,具体分析一下恐怖电影的吸引力之所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恐怖电影以它巨大的商业利润证明了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可是分析恐怖电影的吸引力根源,人们往往把它归结为趋利避害的自我保存本能:“恐怖电影的魅力在于它制造了令人惧怕的危机,同时又能够将这些危机一一化解,观众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体验着危险,在现实中,这种危机体验却能转化为一种摆脱恐惧的快感”[3]。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欣赏恐怖电影是一种自觉的主动行为,是一种挑战、一种反抗,而绝对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被动感受。恐怖电影的恐怖影响力不仅仅存在于观看电影的那一特定的时间,最成功的恐怖电影可以把人类心理压抑已久的复杂恐怖感觉开掘出来,使人的恐怖体验持续时间远远大于影片的放映时间。恐怖电影真正的吸引力就是恐怖本身,在恐怖气氛中我们不经反思的就可以自我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存在感,恐怖和死亡的双重压迫使我们在一种焦灼的复杂心情中重新激发了自我的生存本能。但是这种激发,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却依靠着不同的手段和机制。
恐怖电影反映了一种文化焦虑,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朦胧反思。因此,恐怖电影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性的接受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接受差异一方面表现为理解力的不足,而更重要的表现为恐怖气氛力度和程度的差别。东方式的恐怖到了西方,往往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失去本身力量,成为近乎滑稽的闹剧。同样,西方的经典恐怖电影在东方的命运也充满凄凉悲惨的味道,“看完《女巫布莱尔》,实在是想不明白,这样一部影片,怎么会连续几周占据美国票房前列?也许,由于影片的低成本制作,不如其他美国恐怖片制作精良.光线、角度、场景、影调均不讲究,视觉上丝毫没有营造出恐怖来,唯一的运动是摄影机的晃动,不但没有增加恐怖感,倒是让观众对这种摄影手法产生了厌烦;故事也没有造成观众心理的恐惧,除了人物自己恐慌的叫、奔跑以外,根本不能让观众紧张起来,反而觉得人物滑稽可笑,感觉是在看一部劣质的闹剧。尽管这部电影如此拙劣,却奇迹般的赚取了巨额票房,对恐怖电影的热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1期的一篇名为《摄影造型对恐怖气氛的营造》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电影界的业内专业研究人员,对《女巫布莱尔》这部美国经典恐怖片,竟然都做出此种评价,何况人数广大的只会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全球文化的趋同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各个地域的人们的心理机制也同样日益相近,全球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也使得恐怖电影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跨文化流通,而且这种趋势渐渐有增强的趋势。日本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咒怨》被好莱坞翻拍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恐怖电影在全球复杂的文化交错背景下,显露了一定的跨文化共性。集中的表现方面就是恐怖气氛的营造。恐怖气氛是恐怖电影具有恒久吸引力的核心和基础,它之所以具有跨地域文化的普遍适用性,首先最根本的在于它指向了死亡这个人类共同的主题,其次在于电影中恐怖气氛渲染的特殊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死亡是所有文化形态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关于死亡的学说、论述和理论不仅艰深晦涩,而且数量异常庞大。但是,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虚无主义和消解传统价值体系的文化景观。新的有很大共同性的死亡价值在对传统的扬弃中得以浮出水面。因此,以死亡为指向和归宿的恐怖电影,取得了一个坚实的价值立足点。死亡是一个深邃奥妙、异常复杂的话题,笔者不准备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这里,重点分析恐怖气氛的渲染。希望通过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的探论对实践有所帮助。
恐怖电影的恐怖气氛渲染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依靠摄像机镜头的蒙太奇运用,二是依靠剧本故事的编排,三是依靠恐怖元素的布置。其中对于恐怖气氛的渲染来说,最重要的是恐怖元素的布置。其原因在于,恐怖元素最灵活多变,相对其它两者容易出新意。就恐怖电影的蒙太奇运用来说,一个成熟的电影观众在观看了几部恐怖电影之后就能摸索出规律。例如,一般人物在中远景行动,是绝对安全的,当镜头出现特写或者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往往危险和恐怖的事物就来临了。而恐怖电影的情节如果过于复杂,就会滑向悬念片,或者让人不知所云。很多经典的恐怖片,往往情节非常简练,例如《咒怨》、《女巫布莱尔》、《异形》系列。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 文化工业 审美交往 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