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存在→意象→概念→知识 【论文(2)

2013-10-21 01:13
导读: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命链接。前面讲到大脑 思维是处理感觉信息的集中处理场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本

  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命链接。前面讲到大脑 思维是处理感觉信息的集中处理场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本体与客体的关系,它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任何的外来物,如形状,声音,颜色等就像一颗颗石子,石子击打在平静的湖面上,水波荡漾,不是因为湖面自己在动,是因为有外来物的撞击而动,是本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人生存于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的关系。人的生命依赖于自然规律,人的思维也依赖于对存在的感应。思维对存在的感应信息是人性直面自然的,本性的,原始的,最直观的,最本质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世界最原始,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也就是概念产生的前身,人类没有具体的概念以前,是不能对感应信息进行处理的,混沌一片。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遵循的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是生存的原始本能。这种本质性的信息不是因为概念的产生而产生,也不是因为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它是先概念而存在的,有了概念也依然存在,它是概念的核心,本质。没有它,概念便名存实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性认知最原始,最本质的先决条件。换言之,从人性思维本体的角度上讲,人性本能感应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人性认知的效果。它就像一台机器,功能强则强,功能弱则弱。

  人性认知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的生命本性,可以追溯到人存在于自然的生存本能。原始社会的人类与其他的生命没有什么区别,生存的本能也是各显其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只不过别的生命没有像人一样把所见所闻的感觉转化为概念,转化为经验知识。但并不代表它们的生存能力就一定比人类差,相反,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它们的生存能力比人类要强得多。它们能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能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存本能,它们能感应生存环境的细微变化,这都是人类无法匹及的。人类曾经也像它们一样生存,但随着认知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生存本能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那种原始的本能已经退化了。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想说人的生存本能,而是要说明认知与本能的关系。认知是由生存本能而发展起来的,认知与本能是相通的。人的本能可以发展出认知,反过来认知可以增强本能,举手投足,由心而发,那便是人的思维意念能力。比如说运动员,不光是训练强健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训练其意念。肉体的耐受力是有限的,只有意念才能激发潜能。如果人的感觉能像其它生命一样能感觉细微之变化,那么人的思维意念就能进入到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就像水一样能浸入最严实的缝隙里,从而达到滋润万物的目的。

  思维所要面对的参照物是客观存在,思维对于存在是人的本能与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关系,人无时不处在周围环境的包裹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这种感应所产生的感觉正是知识产生的基础。

  二、思维与知识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与知识的关系,两种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继续。由存在到知识的转化过程都是由人所主导,这个主导就是思维。思维从面对存在到产生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转化过程。就思维本体的变化而言,思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维对存在是人性原始的本能感应,是无意识的,而思维对知识是人类意识由弱及强的结果,是有意识的。人性思维从无到有,又从有而衍生万物。

  思维与知识的关系犹如器之注水。器,载体也。水,所载之物也。决定水之多少及形状在于器。人性思维就像百谷之王,既深且广,可容天下万物,一切感觉概念汇聚其间,不可计数,但都是从无到有,从客观存在到有形之概念。人类先有感觉才会有知识,有感觉不一定会有知识,但有知识必然先有感觉。感觉是人类固有之本性,而知识是人类对感觉概念的结果。感觉为根,为本。知识为枝,为辅。世界文化虽有东西方之差异,但人类所发明知识的原理却是殊途同归。其一,同一个地球,同样的宇宙环境,即人类所要面对的同样的存在。其二,同样的人类,同样的本能,即人类对存在同样的感应。所不同的是人类对感觉不同的认识。树之生命在于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根,枝叶由根而发,但却形态各异。人类认知由感觉而发,但却有东西之别。人性认知犹如电脑之构成——硬件与软件是构成电脑的基本条件。思维是人性认知的硬件基础,而知识是人性认知的软件基础,两者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人性认知的基本条件。思维之本体功能强弱是人性认知的硬件条件。电脑之软件再完美,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硬件功能,电脑是无法运行的。同理,知识再完美,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本体思维能力,人性认知也是会有局限,有瓶颈的。这便是中国“填鸭式”教学方法之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知识是由存在转化而成的信息。而人性的感觉、意念、抽象、分辨、空间、记忆、传输等本能就为知识信息提供产生、记忆、存储的基本条件。人性本能是有强弱之分的,如果人性思维本能无法提供基础保障,那么人性认知便局限于本能的瓶颈。所以人是主导知识产生和使用的本体。如图: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人性认知的由来可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人类直面客观存在而产生经验知识,此为人性认知最原始,最本质的根本方式,也就是前面讲到以本能感觉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例如人在生产劳动中得出的纯粹的经验。

  二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而产生的认知,此为人性认知最常用的方式,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所发明的无形工具,人类借助于工具达到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但人学知识就像是吃饭一样,食物进入人体必须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则病。知识进入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我们则被知识所缚。

  前一种方式是由存在→感觉→概念→知识,而后一种方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知识返归于感觉,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由知识→概念→感觉→存在。前者由根而发,后者返而归根。如果人所学到的知识不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那么人性认知便会停留在感性的表面世界,知识也就成了虚有其表的无根之木,没有生机。更有甚者,知识失去其根本(存在)而变成一种唯心的虚拟存在。它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的思维之中繁衍,与客观存在越行越远,这也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这便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论述认知必须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道理。

  人性思维具有感觉能力、抽象能力、分辨能力、意念能力、思维空间、记忆能力、传输能力等本能。感觉能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如事物之形、色、声、味等一切能够接触到的感觉,而知识最基本的名便是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代号称谓。抽象能力是人在大脑思维中对客观存在的印象,虚拟再现的能力。就像参照物在镜中成像一般,使感觉信息重新回到原来的形态,但只是一种虚拟的形态。分辨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进行区别的能力,概念便是由分辨而产生。只有对事物进行区别才能以不同的名进行命名之。分辨能力使人所创造的知识之名不断的繁衍,明察秋毫,可知万物。意念能力是人性思维的动力。人的一切意识行为都需要意念的动力,知识的产生便是人主观意念的结果。概念产生的起点,对事物的抽象、分辨,进而记忆都需要意念的动力为基础。就像要拿起一个苹果,首先需要发力伸手一样。思维空间是存储所有概念的,也是知识生存的环境。记忆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概念进行记忆处理的能力。传输能力是人的大脑思维接收信号,以及发号施令的传导功能。这些本能相互作用构成了大脑思维创造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基本功能。知识在这些本能的基础上由存在→意象→概念→知识而逐步转化。所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名称符号,更应该锻炼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摘要:一些学者认为严复虽然是译介西方自由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