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存在→意象→概念→知识 【论文

2013-10-21 01:13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论文关键词】存在→意象→概念→知识 【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论文关键词】存在→意象→概念→知识  【
  

  【论文关键词】存在→意象→概念→知识

  【论文摘要】人性认知由来的两种途径:一是直面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感觉之经验,即由存在→意象→概念→知识。二是通过学习知识理论而产生的认知。即由知识→概念→意象→存在。前者是由根而发,后者是返而归根,回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


  引 言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是人,而认知是人心灵的善恶之源,是判断是非之标准,更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古今中外,国家的兴衰成败必先始于认知,社会变革与倒退必先始于认知。无论是西方的工业革命,还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变迁,无不是以认知的改变为先。无论是学生学习知识,还是百姓生产,生活,无不是由认知意识所左右。举手投足,由心而发,而心之清明在于知,所以认知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根本。国以民为本,民以性为本,要明其性,必先明其知。那么人性认知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


  思维、存在、知识之三角关系


  人类自从有了意识,便开始了对自身认知的思考,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知识最基本的元素是概念(即名),而概念源于客观存在(即实),概念由存在而产生的过程也就是人性认知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中介因素,那就是人,概念的产生和运用由始至终都是存在于人的大脑思维之中。存在是概念产生的源泉,而人性思维便是概念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说存在与概念构成了人性认知的基本元素,那么人的大脑思维就为所有的元素提供了物质的空间、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概念的生存需要两大因素:一是人的大脑思维,二是客观存在。知识如水,存在如水之质,而大脑思维便是存储水之器。器之空间大小、形状、功能,决定了水之形与量。人的大脑功能的强弱决定了认知能力的大小。这就好比景色、照相机、相片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样的景色,照相机质量的好坏绝对会影响相片质量的好坏。一个道理,同样的客观存在,人性思维能力的强弱绝对会影响概念产生和使用的效果。而人性思维绝不仅仅是产生和使用知识,绝不是有了知识才有思维,而是知识依赖思维而产生,思维最本质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应能力,是人对事物的意念抽象能力,是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就像电脑的硬件功能一样。有了原材料(即客观存在),有了生产机器(即人的思维意象能力)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知识便得以产生。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便构成了人性认知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如图: SHAPE * MERGEFORMAT

  人性认知其实就是利用经验知识认知客观世界。知识是由最基本的元素“概念”所组成的,概念充斥于思维之中,是知识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抽象意识,对每一个概念命名之,名与名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了知识的世界,知识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形态、现象、规律的虚拟再现。概念的生存需要思维与存在两大因素,就像树木的生长需要种子与土壤。存在是种子,是源。思维是土壤,是生存环境。

  恩格斯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把思维和知识混为一谈,把两者统称为思维,但却忽略了人自身本能的作用,忽略了知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就像水与容器的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为本体,一个为客体。如果笼统地把两者混而为一,那是不能分清思维的本质的,更无法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什么?思维是载体,存在转化为概念注入其间,概念的生与存都是由这个载体和客观物质所决定的,思维就是人类自身本能的一种行为。思维犹如身体的脏器官,身体之构成由表及里,食物进入人体是由表及里层层转化。所不同的是身体所需的是维持生命的微物质,而思维所需的是身体各部位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信息。也就是说思维并不仅仅是大脑的运动,它可以连接于全身各个部位,只不过大脑是处理信息最集中的场所。思维的构成也是由表及里的,其表就是身体各部位,其里就是大脑思维空间,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身体各部位对客观世界的第一感觉通过传导集中于思维空间里,知识便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而产生。如人的眼、耳、口、舌、鼻都会对客观世界产生本能反应,而无视力者不能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无听力者不能对声音进行模仿,无味觉者不能对气味进行分辨。所以思维是以人对客观世界的本能为基础的,人的认知能力的强弱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能力,分辨能力的强弱所决定的。就像电脑之运行的先决条件不是由软件所决定,而是由电脑硬件功能所决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的区别,前者把知识与存在相连接的能力更强,因为前者对客观事物的意念抽象能力,分辨能力更强,而后者则更弱。所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锻炼思维本能为主,即要以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意象能力,分辨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而不是一味的把知识理论硬塞进大脑里。要想让容器装载水的量更多,就必须要先把容器的空间变大,变空,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知识是由人类所发明,其目的是帮助人类摆脱生存环境的束缚,但随着知识的增加,人类却被知识所束缚,从而忘记了自身的本性。人类与其他生物同处一个地球,与万物平等。人类的思维认知只不过是生存本能的发展。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生存能力的增强,使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但同时人类也在无休止的践踏着地球。在知识没有被发明之前,和其他的生物一样,其生存,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早已经存在,那是原始的生命规律,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人与自然的生命链接,人对自然的本能反应,不会因为知识的产生而消失,相反,即使人类穿上了知识所编织的外衣,也不能改变人与自然的生命本质。而人类往往迷恋于知识光鲜的外衣表面,失去了本质,失去了自我。知识就是人类发明的工具,人类过度依赖于工具,使得自己直面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知识的产生和积累反而变成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人的认知要冲破束缚就必须要跨越这道鸿沟,去探索本质性的世界,就必须要回归于本性,去感应本性的世界。

  知识所反应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知识生存的空间是思维。名实相符是人性认知正确与否的根本所在,而人(思维)是其正确与否的主导者。所以,人(思维)、存在、知识三者是构成人性认知最基本的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种关系


  从思维、存在、知识的三角关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与知识的关系,存在与知识的关系。从三种关系,就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认识人性认知的根本原理。

上一篇:摘要:一些学者认为严复虽然是译介西方自由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