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2)

2013-11-13 01:04
导读:三、处群而教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学校?学校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对教育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罗辀重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

  
  三、处群而教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学校?学校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对教育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罗辀重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本校实施生活教育的方法公开答复儿童的父母们》一文中,罗轿重说:“学校之重要性,在于养成儿童之群性。倘专为识字读书,则尽可买些教科书在家学,请家师教,又何必入校。”先前之教育重在培养清心自在的圣人君子,故而私塾成为教育通例。而今日之教育重在“造就人类生长价值,应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培养现代化集团生活之“社会能员”。这种“社会能员”不仅需要懂得社交、道德、文化、身体、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群性的意识和合群的素养。因此,要特别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同一性以及通过教育使人明了社会的真相和处群的方法。罗辀重说,有些人步入社会后,不知所措,就是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并非社会陶冶的结果。他还进一步指出:“人在儿童时期,必须有多方面的接触,使养成多方面之应付才干。今日是群的世界,局促于家小环境,大了决不能为社会所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罗辀重主张人校学习,处群而教。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细研罗辀重处群而教的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可处之群。罗辀重从不否认学校、团体、政府、社会、同学和邻里都是对发展群性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认为“教育之范围应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但在诸因素中,他更推崇学校教育,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群育的范围太狭;在社会教育中,群育的范围太泛;惟有学校,聚各阶层、各姓族于一堂,尚能确实善为领导,毕业后加入社群,应能知道人性,应付裕如”。在罗辀重看来,“学校一以贯之的群性教育,才是最主要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贯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使学生身在学校,亦能感知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罗辀重瘦身办校,毁家兴学,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添置新式教学设施。作为20世纪前期的偏僻乡村小学,陶龛求学的设备应用尽有。它的农场、工厂、运动场、实验室、博物馆,都是大规模的;它有3个图书馆,并实行开架借阅,以满足教师、少年和幼儿的不同需求;它有当时城市学校都罕见的钢琴和电话。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还别出心裁在校内办起了“爱迪生院”,罗辀重亲自撰写了《学习爱迪生》歌。
  再次,开阔教育视野,打开处群而教通达社会生活的途径。1947年,罗辀重曾发表一篇文章,纠正前清时流传下来的一种不合理的习惯说法,那就是把学生去学校“求学”喊作“读书”。他告诫大家:“以后千万不要说或写‘在某某学校读书’。记着,我们在学校是求学呀!”罗辅重变“读书”为“求学”,强调“寻求真实的学向”,强调求学不能偏于学校一隅。不单学校是求学的场所,学生还应当“向有学问的人求,向实验室求。向大自然求,向工厂农场求”。为畅通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路径,增强和提高学校群性教育的真实感和有效性,陶龛学校创办特科班,下设农业科、养殖科、纺织科、应化科、木工科、文书科、社会科、地方自治人员训练科、人民团体书记训练科、图书管理训练科等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寒、暑假,学生回家则把在学校“所学的,向比学校广大千万倍的社会中,各个地去实地试做一下看”。籍此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体悟群性,以造就现代化的“健全”国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自主修研
  
  罗辅重留学归来,带回了欧美全新的教育理念:“儿童是主人,教师是公仆”。在学生的群性培育上,罗辀重主张自主修研。他说:“把学生视为海绵、印泥,把教育视为一般知识的累积”,是“不懂教学的教师”,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学生自发的能力,不晓得教育是生长的历程。只把自己尚未溶化的书本知识,灌注给学生,植入学生的心,至于知识之实践与求知之方法,何谓辅导,何谓启发,则置之不问。他们不肯修养这种技术,而且不把这种知道认为必要,单凭注入与考试为唯一的方法”。
  陶龛学校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实施“无分数教学”,直到50年代初罗辀重逝世为止。该校对学生的考试、考核形式,有开卷、闭卷和实践操作等。考试、考核成绩一般均不打分,教师阅卷、评议,只肯定正确,指出错误,指明努力方向。
  罗辅重认为,懂得教学的教师,重在“教给受教育者以求智的方法,指点求智之途径,给以开‘知识宝库’之钥,至于知识本体,应让他自己各自去求自己所需要的”;“重思考,不重记忆,重知识的应用,不重知识的本身”;重“亲身经验”、“野外观察”,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主张“各种小组研究会,愈多愈好,各就兴趣组合”,“对死读书死用功,不加注重”。
  陶龛学校实行“导生制”,设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为学生解疑释难。罗辀重告诫全体教师:实施训育的“最好机会,是就儿童的偶发事件中,加以亲切的指导。教师应尽量地与儿童共生活,于其言行举止中,发现其个性,才好个别加以诊断,对症下药,才有效果可言”。
  在罗辀重自主修研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陶龛学校制订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群育实施方案。在陶龛,学校设立了多种不同的社团,仅课外专业活动小组就有30余种。学生社团打破班界,自由报名参加,各自发挥爱好与专长,合作共事。学校辟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音乐室;办有农场,工艺园地,还成立“陶龛学生服务团”,“陶龛生产合作社”,“陶龛乡公所”等准社会组织,让学生学习、实践,增长才干。凡是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学生“在校一切起居饮食”,都“随团体而自发自动”;“教学室寝室清洁,完全归学生轮流负责扫除,不假手校工”;学校食堂、合作社、阅览室、花圃、竹林等,都是学生服务员自己管理;节日、纪念日、旬会、演讲会等,也都是学生自己担任主席。学校本着“律己”、“利群”的培养目标,从合群、交际、同情心、公德心、组织力、领袖力、服务力、劳动服务、劳动生产等9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群育测评;测评结论写入学生成绩报告单,每学期向学生和学生家长报告一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环境熏育
  
  罗辀重指出:环境,与学校教育“有莫大之关系”。“教育效率之大小,常与环境之良否成正比例”。罗辀重所称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既包括学校及其周边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上一篇:; 在学术中,人们一向把"修辞"(rhetoric) 定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