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

2013-11-13 01:04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摘要: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
  

  摘要: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

  关键词:罗辀重;群育为先;处群而教
  
  罗辀重,字春驭,1889年生,湖南湘乡县白鹭湾人。罗辀重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深受前辈教育救国思想的熏染。1914年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专攻教育;1920年学成回国,兹此埋首乡村,执教一生。罗辀重以先祖创办的陶龛学校为教育实践基地,致力于教育改革。他主持校政30余年,倡导群育,在当时的教育界令人耳目一新:他的教育改革实践,是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浪潮中获得成功的唯一范例。上世纪30年代,陶龛学校蜚声国内外,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盛誉。1950年,罗辀重被人民政府誉为“爱国教育家”,台湾校友奉其为“教育之神”。他的“群育”思想,至今启迪人心。
  
  一、五育并重
  
  20世纪30年代,罗辀重将教育的内容分为“性行”、“学业”、“身体”三大方面,实施的是“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到了40年代,他则把教育内容重新细分为“群性的修养”、“道德的修养”、“身体的修养”、“知识的修养”、“艺术的修养”五大方面,实施“群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五育并重”的教学方针。“五育并重”思想,是罗辀重一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他指出,当时的学校教育,直观地讲,多囿于文凭、证书。学生入学,不是为学识之增长、能力之培育、人格之锻造;而是为获得一纸文凭、证书。这种所谓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无益于个人成长,有害于社会发展。他说:“文凭何足凭?证书何足证?文凭之谜不穿,教育之路不通;证书资格之束缚不解,学术思想之发展无望”。从中观层次上讲,“恐怕是没有把握好学校教育的三大任务(教学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创造力)和三大目标(升学、就业和培养完全人格的人)”。人们往往在各自三者之间矫枉过正,不能自拔;而培养创造力和培养完全人格,尤其为人们所忽视甚而被忽略、勾销。从深层次上讲,当时学校的“根本错误,在把教育‘狭义化’到知识贩卖。学校的全部工作,几限于上课、应付考试”。他抨击当时的所谓“新教育”,表面上似乎是理论方法,应有尽有。实际上“只是盲从、粉饰、凌乱、空泛、元计划、无目的的教育。教出来的一般学生,大部分都不知道怎样做人,亦没有立志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更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他认为,“国的教育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罗辀重指出,学生到学校不是为了“文凭”;而是求学做人,求学“处世处群的知识、技能”和“处世处群的方法”。他革除旧教育制度的弊端,立足当时,面向未来,推出“五育”教育,实施“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的“素养教育”。他的“素养教育”从一开始就把打好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升学、就业的目标融合在培养完全人格的人的目标之中。在“五育并重”的办学方针指导下,陶龛学校的各科课程也是并重的,没有什么“主课”、“副课”和“主科”、“随意科”之分。“五育”之间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值得说明的是,罗辀重虽不看重文凭,但陶龛学校的文凭却十分为人敬重。据记述,当时只要有陶龛的毕业证,上中学可以免试;一些没有在陶龛毕业的学生,只要在陶龛求过学,人们也会另眼相看。可见,罗辀重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成功实现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近现代“教育革命”,无怪乎人们谓之“教育之神”,他的教育改革实践被誉为“值得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家们借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群育为先
  
  罗辅重主张“五育并重”,意即“五育”之中无轻重之分,务期在教育教学中全面执行,不可偏废。但是,“五育”并非杂乱无序,针对国民群体意识差,强化群体意识尤为迫切的社会现实,罗辀重提出将“群育”摆在第一位。
  “群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是罗辀重沉痛反思国家灾难的悲愤叹息。罗辀重常常讲起一件事:有一年他去武汉访友,碰上官府处决两位反清志士,不少旁观者对慷慨赴难的反清志士不但不抱一点同情心,反而津津有味地议论刽子手的“刀技”如何好。这使罗辀重的心情非常沉重,也催他猛省:国家积贫积弱,实与国民散漫而无群心,浅薄而无血性大有干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从改革教育人手,“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要使贫弱的中国强大起来,首先就要把每个中国人培育成为有群性、有血性的人。
  “群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也是罗辀重深刻揭示社会丑恶的理性结论。罗辅重在《不敢做好人》一文中深刻揭露了社会上偷扒抢劫、贪污贿赂、坏人坏事盛行和好人被勾陷、好人做不得的种种事实。对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形成原因,他作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缘于“好些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没有操守,见钱眼开”;另一方面,也缘于“大家怕得罪坏人,不敢打击坏人,让坏人成功”。根源有二,以后者为显。而总合言之,“不敢做好人”缘出于教育的失误。片面的、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教会人们“站在大众的立场”,社会黑恶势力由是孳生、漫延;人们“缺乏素养(平日的群体意识修养)”又进一步助长了黑恶势力,致使是非颠倒,善恶倒错。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置“群育”于首位,教育人们“事关大家,就要大家来,见义恐后,当仁不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947年1月,罗辀重在《五育价值重估》一文中郑重提出:“本来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即处群的教育——其余实施的德、智、体、美四育,都是为着处群而有。”并进一步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灌输书本知识,而是“改造人心,亦就是树立国民的精神,改良社会的心理,”使其具有“‘有国无己’、‘有公无私’的精神。”
  罗辀重群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在陶龛学校得到了贯彻执行。从目前找到的陶龛学校20世纪30-40年代的8份“学生在校成绩报告单”中可以看出,罗辀重对群育是认真和用心的。这些“学生在校成绩报告单”,不同年代、不同学期,都有所修订。如1948年上学期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群育”顺序设项,而下学期则改为按“群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顺序设项。这说明陶龛学校切实执行了“五育并重”的办学方针,罗辀重对“群育为先”的执行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督导。
上一篇:; 在学术中,人们一向把"修辞"(rhetoric) 定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