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图对“乌托邦”这一高频用语进行(3)
2013-11-18 01:06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三)“乌托邦”与“虚构” ;;;;自莫尔以来,人们不仅把“乌托邦”与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乌托邦”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三)“乌托邦”与“虚构”
;;;;自莫尔以来,人们不仅把“乌托邦”与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乌托邦”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西方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套理解方式,即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乌托邦”,把关于理想社会或未来生活的小说称之为“乌托邦的……”. 确实,西方存在着一种文学体裁,叫“乌托邦小说(或故事)”,这类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模仿莫尔的《乌托邦》,幻想和描绘海外、未来或过去的某个理想社会,从莫尔那个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乌托邦小说,从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乌托邦小说,一直到只与技术有关的
科幻小说。
;;;;英国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年)的《乌有乡消息》就是一部典型的乌托邦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梦中发现自己进入了未来的英国,在那里共产主义已经实现了,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与社会相区别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自觉的虚构,也就是说作者自己知道自己在虚构,通过虚构,作者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情操以及对现世的不满和批判。《桃花源记》里的渔人偶然在山谷里发现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乐土,第二次去却再也找不着了,这篇散文余音袅袅地结束在怅惘的情绪中;《乌托邦》里的航海家则偶然闯入了海外的乌托邦岛,小说由“我”与航海家的对话构成,最后由“我”点出了整个叙述的虚构性质:“乌托邦国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虽然愿意我们的这些国家也具有,但毕竟难以希望看到这种特征能够实现。”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 年)在《希望的原理》的导言中曾对乌托邦小说的这种虚构性质(或者说游戏性质)进行过批评:“‘乌托邦’概念一方面被不恰当地限定在过于狭隘的意义上,即用来特指关于理想国度的小说(novel ),另一方面(这也是首要的一方面),由于这些小说的明显的抽象性,‘乌托邦’概念保留了这一抽象的游戏形式,以致于独独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过程被排除在外、被移走了。”[5] 布洛赫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抽象的游戏形式”的批评显然有些过火,因为我们的幻想和白日梦不一定非得要指向现实、不一定非得要朝“美梦成真”那个方向上走,幻想和白日梦作为一种游戏有其自身的意义,再往深里说,其实人能够生活在很多世界中,如科学世界、幻想世界等,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和玩法,所谓“现实世界”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说得通俗一点,投入地下一盘棋、打一场球、看一部金庸的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人生。不过,布洛赫指出不要把“乌托邦”概念局限在“关于理想国度的小说”上,这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如
科幻小说就不是关于“理想国度”而是关于“尖端技术”的,但它不应完全被排除在“乌托邦”概念所统辖的区域外。此外,布洛赫对于“乌托邦小说”的批评,还有更深的含义,也就是说,仅仅从文学虚构的角度去理解“乌托邦” 是不够的。在后面我们会看到,“乌托邦”概念确实可以在比社会理想或文学虚构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 (五)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对“乌托邦”一词的用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除了布洛赫不简单和武断地对待“乌托邦”外,主要还有阿多尔诺(T.W.Adorno,1903-1969 )和马尔库塞(H.Marcuse ,1898- 1979)。阿多尔诺认为,“可能提供一个未来的‘真实’预示,其途径乃在于它和谐地统一了形式和、功能与表现、主体与客体”,也即将“乌托邦和谐”[6] (206 )展示出来。阿多尔诺对艺术的这一认识,与布洛赫较为接近,但也有不同:阿多尔诺更强调艺术中的“和谐”与理想社会的相似,布洛赫则强调艺术中的乌托邦意象对未来的预示。在社会领域中,阿多尔诺大多数时候对“原始和谐”(主客交融或天人合一状态)持怀疑态度。阿多尔诺认为,实现了的社会主义、甚至“摆脱了枷锁的、产品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必然就是实现了人的自由的“千年王国”,这是因为,事实总比幻想和预期要复杂。在“奥斯维辛”和 “布拉格之春”之后,阿多尔诺对于乐观的启蒙主义以及隶属于此的传统乌托邦设计,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他说,“根本就不存在不再会有邪恶的世界”.[7](P214)此外,阿多尔诺认为主客体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主客融合为一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主客体间始终存在着张力。
;
[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英]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4]唐宗焜. 合作制的边界[N].合作新报。1999-4-7(10)。
;;;;[5]Bloch,Ernst , principle of hope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86.
;;;;[6][美] 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 )》。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7][ 德] 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8][ 德]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 Geoghegan ,Vincent,Utopianism and Marxism ,Methuen & Co. Ltd ,1987.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