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实际上,“天”、“生”与“物”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与源始统一性。天道即生道,即物道,即人道。进一步,在本体之天(“道”)与现象之物(“善”)之间,程颢用了一个“继”字做连结,独具匠心,精微深妙,它能够确凿而形象地体现出“生”或“生生”自由出入于有、无之境的性质与功能,并且还能够将“生”与“善”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显然,“善”是物之成,是蕴藏于物的内部的“机”的生成、生物,是物的既定存在样态。
不止于此,程颢还能够进一步阐述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生与仁、人已经被直接联系在一起,物道、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之中合而为一,化而等齐,甚至它们从来就没有被分离过,只要物一产生、一呈现,就什么都出来了。
这样,“天地以生物为心”(《河南程氏外书·卷三·陈氏本拾遗》)的命题才是可以理解的。天地始终将化生万物、将“生”与“生生”作为它自己的本性自然,天地的样态就是物自身生生、涌现的样态。换言之,惟有永无止竭的“生生”活动才是物存在的基本特征,才是天之自然。
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则应该是,生生即创造,物的存在就它自身向着自身的不断创新。所以,生生即创生,物的每一次存在实际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冒险,即在无数非己性的可能性中做出不成为他者别物而只成为自己的坚执选择。而冒险在实质上等于创新,创新同样也意味着冒险,存在即是冒险。物在生生之途中无数次地面临着无数的可能性,物不断选择自身、生成自身并沉沦于自身的过程,就是它实现自我创新的经历。面对无数的可能性,物总是只选择一种它最本己、最有所倾向的可能性而生发自己、出离自己,把自己让渡给现象。物的存在总是它自身创化的结果。物是被它自己所创制出来的,或者物自身创制着物自身,而不是被包括上帝在内的任何一个他者别物所创制的。物的呈现始终需要它自己不断地产生、奉献出一个个新物、一个个新我,这样,物自身便具有最源始的创造性。
物存在着意味着物创造着,不作一时一刻的停顿,物生生就是物创新,就是物创化。没有创造性的物,不可能使它自己呈现出来,亦即它连让自己存在的能力与勇气都没有,因而也就不可能现实地来到世界之中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物的自我创新的精神,是日月天地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也是宇宙世界大化流行最真实的奥秘。
物,因为创新,所以才能够不绝于世。物有后,源源隽永,无穷无尽。更进一步,物在创新、生生、存在之路上,在展开它自身的全部内在规定的同时,既实现着它自身存在的秩序,也实现着宇宙天地存在的秩序。或者,物不断地生生、创造与存在,不断地让自己呈现,因而在达到它自己生存、它自己存在的目的的同时,也让宇宙天地生存、存在。物是存在、生生、创造、秩序原本绝对的统一。秩序在创化中实现,创化在秩序中生发。所以,为生生哲学所揭示出的一个最朴素、最根本但又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道理就是,物自身有无穷的创造力,宇宙也有无穷的创造力。
天道刚健,与穆不已,人事行为应当取法于天道,积极向上,开物成务,济事全性,而能够与天地合德。这样看来,《易》道广大,知周万物,凡六十四卦,但惟独以“未济”卦结束,其意无穷,值得玩味。“未济”之卦象,下砍上离,卦辞曰:“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亨,通“享”,意为享祭,指谨慎地进行享祭。狐不善游水,老狐狸冬日过河,听冰下无水之声而后过。而小狐狸无知,遇水直渡,长尾濡水,沉重而不堪负担,最终全身淹没。这里,为《未济》所强调的是一种对待无知之物的谨慎态度,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怀着一份严肃、认真乃至仁爱、宽厚的心情对待那些尚且不为我们所认识的天地、宇宙与生、生生,而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粗暴而野蛮地将它们肆意糟蹋。“未济”,事未成也,事尚未成,则须有所行进,才能够顺遂通达,事未成,标志着事情还没有获得最终的完成,还没有真正成己、成物、成体而作为现象事物呈现于世界之中,生、生生的过程仍在继续,而这一切又并不是一种偶然、不正常甚至错误的现象,相反,恰恰是宇宙万物是其所是、存在之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
--------------------------------------------------------------------------------
[①] Sachsse Hans:《生态哲学》(Ökologische Philosophie: Nater- Technik- Gesellschaft),第1页,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北京。
[②]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第526页,齐鲁书社,1987年。
[③]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250、251页,中华书局,1983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