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也可从价值(3)

2013-12-16 01:04
导读:“这些子”实指蕺山常语及的“心中这一点生意”40。 蕺山并认为,“生意之意,即是心之意”。41意是心之主宰,因而意是本体;意好善恶恶,诚意工夫

“这些子”实指蕺山常语及的“心中这一点生意”40。 蕺山并认为,“生意之意,即是心之意”。41意是心之主宰,因而意是本体;意好善恶恶,诚意工夫不外乎“如其意之好恶而好恶之”,因而意也是工夫。所以,蕺山说本体、工夫都不过是“这些子”。不明说“意”而转说“这些子”,是因为在虚无境界中,意藏体于寂,不显主宰的痕迹,无相状可指,不得已而强指点之曰“这些子”。即如此指点,也落言诠了。因为,实在“并无这些子可指”,必用“无声无臭”遮诠之方庶几近之。心中“些子”不留,则虚而无滞,妙应无方。所以蕺山说:

虚者,心之体。42    注引和注释:

1 大乘佛教虽不否认现象界的存在,但将视其为“幻化”之物,如僧肇在其《不真空论》所说的“欲言其有,有非真生”那样,所以并非真正的“有”。
2 《老子》第5章。
3 《老子》第18章。
4 《周易》乾卦《文言》。
5 《周易》乾卦《彖传》。
6 《尚书·洪范》。
7 《论语·为政篇》。
8 分别见《孟子》离娄下、尽心上。
9 《通书》第九《思》。《周敦颐集》页21。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10 《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页460。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11 均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3,页117。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同。
12 《九解》载于《明儒学案》卷36周海门学案。
13 参《十九讲》中的第七讲《道之“作用的表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4 《与王右仲问答》,《刘子全书》卷9,页8。清道光间刊本。以下简称《全书》。
15 《学言》下,《全书》卷12,页17。按:蕺山《学言》分上、中、下三卷,分载于《全书》卷10~12。以下只标明《学言》卷次和页码。 大学排名
16 同14。
17 《与王佑仲问答》,《全书》卷9,页9。
18 同上。
19 《学言》下,页18。
20 《学言》下,页13。
21 《学言》下,页16。
22 《学言》下,页8。
23 《商疑十则答史子复》,《全书》卷9,页19。
24 同上。
25 同上。
26 蕺山常通用“毋”、“无”二字。除此处外,他处还曾引《礼记》“毋不敬,俨若思”作“无不敬,俨若思”。见《大学杂言》,《全书》卷38,页18。
27 《学言中》,页16~17。
28 《天泉证道记》,《王龙溪先生全集》卷1,页1。清光绪间翻刻明本。
29 《心意十问》,《全书》卷9,页10~11。
30 《心意十问》,《全书》卷9,页12~13。
31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页124。下同。按:阳明此语,若纳入蕺山诚意学中观之,可改为“有意俱是实,无意俱是幻”。不过,因意属心,不改也可。下同。
32 同上。
33 《与门人祝开美问答》,《全书》卷9,页20。
34 《学言》上,页18。
35 劳思光认为此处“其说欠明”。见《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下册,页596。三民书局,1992年版。
36 与境界上的“无”相应,也当有境界上的“有”。境界上的“有”指道德践履上尚有执着,未臻于虚无之化境。本体上的“有”是指对天理的肯定;对本体之“有”有执着,便是“有”的境界。儒者不否认境界上的“有”的价值;相反,境界上的“有”是达成境界上的“无”的必备工夫。王阳明“四句教”之所以称“四有”即以此。
37 《心意十问》,《全书》卷9,页13。
38 《见斋说》,《王阳明全集》卷7,页262。
39 《学言》上,页36。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40 《学言》上,页29。
41 《学言》下,页30。
42 《周易古文钞》,《咸》卦大《象》注。《全书》卷33,页2。
43 《学言》下,页1。
44 《学言》下,页24。
45 《学言》中,页5。
46 《学言》中,页22。
47 《学言》中,页18。
48 《学言》上,页17。
49 《学言》中,页12。
50 《学言》上,页2。
51 《师说》,《祝月隐先生遗集》卷4,页15。《适园丛书》本。
52 《周易古文钞》,《升》卦六五爻注。《全书》卷33,页32。
53 《年谱》下,《全书》卷40下,页51~52。
54 《年谱》下,《全书》卷40下,页48。
55 章太炎:《与徐仲荪书》,《》1993年第1期。
56 《行状》,《全书》卷39,页36。
 57 当代学者陈来在其《有无之境》一书中论之甚详,可参。该书199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8 《学言》下,页9。
59 牟宗三认为,龙溪讲“四无”,并“非不相应于阳明之义理”。陈来认为阳明“在内心对四无之说更为欣赏”。参《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267,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再版;《有无之境》页203。


60 《明儒学案》卷首《师说》中论龙溪语。
61 龙溪并非全然不言工夫,观《龙溪集》卷2中之《滁阳会语》即可见。
62 许敬菴说:“其后‘四无’之说,龙溪子谈不离口。”见《明儒学案》卷36,浙江古籍出版社《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129。
63 《学言》中,页5。
64 《证学杂解》二十五,《全书》卷6,页13。
65 同上,页14。
66 《行状》,《全书》卷39,页45。
67 顾泾阳语。见《明儒学案》卷58。《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752。
68 关此可参顾泾阳在《小心斋札记》中对王学末流之弊的批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说到心学,人们很地会想到宋明中的陆王之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