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虽然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由于对伦理学诸领域广泛的有效涉及,这里论及赵汀阳在道德意识问题上所提供的另一种方案。鉴于提出的是强的生活目的论伦理学,赵汀阳的方案也就和同为目的论的功利主义有些相似,即都主要是一种目的性的标准,“一个人的主观感觉完全可以拒绝来自另一个人或者许多人的主观感觉的批评,我们不可能以自己的主观态度去代入他人的主观态度,所以只能通过目的论来否证主观主义者的所谓辩解。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一个人的主观感觉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一个事实,如果他的行为需要批评,那么就只能提出,对于他来说他本来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感受”。这段出现在《论可能生活》目的之明证一节的话所具的有效性和强度显而易见,事实上,通过这一强有力的目的论论证,再配合行动的自我证明以及之后更为明确的可能生活等概念与理论资源,赵汀阳所给出的方案已经完全可以使各种各样道德意识状态和程度的社会成员获得一种伦理道德上的直观。不过仍需指出,此种目的论尽管是对道德意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却并非直接针对道德意识,它是一种结论上的论述而非过程本身的论述。除此之外,赵汀阳的论文《在什么条件下暴力成为最佳策略?》已经正确地谈到了道德意识的另一核心问题即道德意识的返身理解与价值观异化的问题,“现代世界里,道德价值观已经与任何一种文化认同、共同体认同、国家/社会认同无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作为‘心理利益’的认同又与生活的各种如、的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道德/利益’的现代结合体有时使得道德主义具有至上地位,相比之下,战争或暴力就不会被认为是最坏的事情,而某种道德主义被破坏或被阻挠才会被看做是最坏的”。尽管没有明确地使用道德意识这一术语,这句话也足以清晰地揭示道德意识本身更深入的问题。
;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既然道德意识无法从经典伦理学理论之中获得足够满意的解释,而且道德意识还成为使经典伦理学失效的元素,那么,道德意识这一概念与主题在伦理学系统中的定位就需要得到更为明确的界定。实际上,由于道德意识还没有足够的经典伦理学资源支撑,因此道德意识不足以自身马上成为一种理论而只能在和其它一些同样非常重要的伦理学主题的比较中展现其特点。之前已经论证,道德意识不仅与人性有关,而且与道德心理学、道德情感、认识论等皆有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可以更为明确,即道德意识是处于这些概念与主题的最后交汇处。正是通过道德意识,各种不同的伦理学主题才成为一个个尖锐的矛盾。
这不难理解,例如,当我们虑及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如果不那么纠缠概念而是立刻就好人和坏人进行讨论,那么就会发现,坏人的道德意识比好人要多得多也精明、深刻得多。虽然这里所言的坏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指称道德知识而非最终的善恶价值观选择,不过坏人确实既抓住了好人的心理,又相当清晰地知晓了道德行为规则。纯真世界观将认为坏人是不懂道德的人,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坏人完全懂得道德规则并且还有恶胆去破坏道德规则。影视与小说中戏剧化的要求及作家的关注习惯常使这一点显得特别夸张。除此之外,坏人也对好人的心理有充分意识,坏人并不懂得道德规则这样的例子只能类似于无知的人帮了倒忙或者某人特别茫然地无意识地去干不好的事情,还算不上是特别坏。正因于此,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才成为相当丑恶并被善良的人们深恶痛绝的道德现象和行为。
好人和坏人道德意识的不同既是程度上的也是个体差异上的。坏人比好人对道德意识的警觉要主动得多,而好人对道德意识的警觉只有当遇到特殊事态时才会被触动。与这种道德现象不同,道德意识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言谈与利益合法性论争上面,由于现代社会众所周知的特殊性质,社会成员言谈合法性与利益合法性的论争都变得极为尖锐。在此情形下,道德意识不仅被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用来作为自向性真实道德动机的自我证明上的掩饰,而且也成为实际言谈、利益合法性争夺时对他人进行自我道德证明的极佳外衣。一般说来,人们在道德合法性的争夺时总是使用道德意识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表达和安慰,又使他人对自我的道德质询被担在了道德意识的层次上而已。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这种司空见惯的道德意识表现形式都属于对人我的双重欺骗。不仅如此,人们也将在道德意识保护与掩盖的徒有其表的道德行为事实熏陶下变得愈发自以为是。
由于道德意识关系到人性特质、道德感、道德知识以及对此各方面的反思,而上述各个方面在经验上都是变量因素,因此局面和情况就将变得极为复杂。道德哲学的渊源或许就可由之解释。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人性上很美好的人,他/她并不怎么具有道德知识,然而其道德情感却很美好。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不具有强烈的反思性道德意识,不过,尽管这个人在道德意识上不进行强烈的反思,但此人却很极有可能是一个经验观察中道德优秀的人,那些农民中的纯朴并且能恰当地理解道德感之人就是这方面可设想的典型。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道德意识将随着变量的变动而组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可能。人世间道德图景有万千姿态,作为伦理学内部概念之主题,道德意识贡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然而,道德意识也引起了最多的麻烦和矛盾。从元哲学的理想角度,各种伦理学主题中道德意识由于其可分析性、统合性与核心性极为适合进行论证的,但是道德意识也是非常难以论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命题,有必要区分道德意识内部结构中对自我的反思、对道德知识的反思、价值观以及对原有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在这些道德意识的不同阶段和部分之中,对自我的反思由于属于心身哲学的范畴而没有更多的伦理学分析价值,对道德知识的反思由于其知识论色彩,也不具有太多的元伦理学分析价值,由此,价值观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就成为了道德意识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成分。价值观作为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主要以综合、静态的方式体现,而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则在综合性之余具有与价值观匹敌的变动性。
从历时性的角度,正是对自我道德的反思与重复反思造成了价值观的变动,其中,针对价值的部分构成了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而针对自我与他人的部分则构成了对他人的道德评估。对于道德意识来说,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与对他人道德评估形成的道德唯我主义都有着巨大的危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碎片式的道德图景以及外界环境使人们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成为了各方面角逐中最佳的和最轻易的牺牲品。当我们面临意识上和价值观上难题的时候,被轻而易举地牺牲与改变的常常是我们的道德意识,这初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因为,既然道德意识比物质资源在价值的地位上是更重要的视取,那么首先被牺牲的就应当是物质资料而非道德意识。但道德意识在事实上更经常性的被牺牲也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意识结构与意识基础本身的易变动性质,人们更容易选择在利益与价值冲突时对道德意识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