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 要: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2)

2014-01-31 01:07
导读: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定实践观 面对马克思哲学变革仍局限在“唯物”上,一种责难开始蔓延,那就是,如果还在“唯物”上兜圈子,如何与旧唯物

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定实践观

  面对马克思哲学变革仍局限在“唯物”上,一种责难开始蔓延,那就是,如果还在“唯物”上兜圈子,如何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在他们看来,承认唯物就无法使得实践获得合理性理解,马克思把视角既然放在人的世界,也就抛弃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换言,马克思不再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上去考虑哲学问题,包括从传统本体论的框架中产生出来的唯物唯心问题。那么,马克思也就不可能站在物质本体论的立场上,从物质本体论出发进行自己的哲思”;因而也就会有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对人的世界和社会本质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而不是物质的观点, 这是近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不管是在《手稿》中, 还是《提纲》里, 马克思表达出的世界观都是实践观, 而不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 断定马克思坚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并由此推论他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其依据不是十分充足的, 而认为马克思坚持的是实践观则更有说服力。果真如此?

  这是混淆与割裂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实践本体论)的典型看法。实际上“物质本体论”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上从来没有与“实践本体论”发生真正的分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中:“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2](p78-79) “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p192)在这之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这之后 ,即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 1890 年 ,恩格斯仍然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695)故此,我们说“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在这一点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以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或者说是本体,这一点物质本体论者也不反对,  割裂两者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本性的。但马克思哲学的内容难道仅仅只有唯物史观?哲学史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得以创立本身就是以他们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逻辑前提的,我们称之为“物质本体论”。唯物史观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并揭示了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之基础的“实践”的物质性质。同样如上述引文中所指认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以“物质实践”的历史观与唯心主义的“观念”历史观相对立。用“物质”规定“实践”,就是告诉我们,“物质”是“实践”中的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实践”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此外,他们处处以“物质活动”、“物质行动”、“物质生活过程”、“物质交往”等提法,揭示了实践活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等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前提”对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制约性。而且当他们讲到物质“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p77)实践是“感性世界”的基础 ,不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恩格斯曾经指出 :“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 ,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指‘唯物主义历史观’——引者) 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1](p228)又说 :“新的学派 (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者) 特出的地方 ,只是在于这里第一次真正严肃地对待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把这世界观彻底地 (至少在主要特征上) 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1](p32)这里我们看到唯物史观只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解释”,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领域的“彻底运用”。因而把“实践本体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范式明显是“越位”。

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恩格斯又补充了马克思当初没有全面阐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4](p383)这就是说,物质是整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同时又阐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既肯定了“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是“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的思想映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对“物质”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他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我们注意到 ,恩格斯在这里从内涵和外延上同时对“物质”范畴作了规定:在内涵上,“物质”概括的是所有特殊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属性”;在外延上,“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即一切具体物质的总和。其实“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或“实践本体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物质”纳入“实践”还是把“实践”纳入“物质的”问题。

  以上所述,我们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文献的实证材料为依据,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物质世界观逻辑前提,论证了恩格斯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全面揭示。由此,我们不能不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观与历史观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6]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性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的讨论从各种称谓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理论复杂性,诸如“新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有一点是学界比较认可的,那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后,实现了哲学的彻底变革。变革后的马克思哲学否认了“物质本体论”?我们回答是否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好的概括正是对“物质本体论”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内容摘要: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论证环境物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