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认为,导致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根源并
2014-02-06 01:16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提要]本文认为,导致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根源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提要]本文认为,导致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根源并不在于
[提要]本文认为,导致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根源并不在于二者固有的宗教文化差异,而是双方基于冲突的造成的共有观念的敌对。这种观念敌对反过来又不断因现、当代发生的种种事件得到印证和强化,由此导致了固有文化偏见的合法化和当事者行动的意识形态化。9·11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偏执观念支配下的结果。这一事件启示我们,惟有坚持不同文明、宗教间的对话与宽容,实现各文明间的和平共处,人类的生存才有可能。
[关键词]伊斯兰;西方;观念敌对
缘起:及问题的视角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家间互动的加强使得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间接触和碰撞的几率大大增加,由此增加了文化间冲突的可能性。其中,伊斯兰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一直是国际中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东的异军突起,更是令西方政治家们深感忧虑。包括介塞缪尔·亨廷顿和件纳德·路易斯这样的知名学者都特别强调了"伊斯兰威胁"的存在。时至今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无疑使伊斯兰(极端势力)与西方世界的冲突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门的话题。这一事件是否印证了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在此,笔者拟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对此次恐怖袭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
建构主义倾向于使用"规范"(norms)、"认同"(identity)和文化等具有学意义的概念来理解和说明世界政治。归纳起来,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第一,除物质结构之外,还存在社会结构。这里的结构指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构,主要是观念的分配。这与新现实主义在微观学意义上的结构有本质区别。第二,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独特的身份认同是界定国家利益的主要依据。正如Ted;Hopf所指出的:"独特的身份认同在社会中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即它将告诉自己我们是谁、告诉他人我们是谁和告诉自己他人是谁。"第三,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这里涉及两个主要关系:一量行为体对结构的作用,二是结构对行为体的作用。正是行为体的互动构成了结构,结构反过来又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这一理论体现在
国际关系理论中,行为体就是国家,结构就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分配或称国际体系文化。建构主主角助于我们理邹地认识和把握当前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伊斯兰与西方:从文化差异到共有观念的敌对
1、伊斯兰与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异从文化角度看,伊斯兰与西方分属两大异质宗教。因此,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信仰体系比较的角度看,二者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地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
(1)从宗教起源看,与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是一种更为年轻的宗教。它在教义教规、宗教掌故等许多方面沿革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容。但是,伊斯兰教只承认尔撒(耶稣)是安拉派遣的六位使者之一。而耶稣的启示又被教会篡改了,《圣经》只是一部已经改写了的"伪经"。而穆罕默口传的《古兰经》是一部包括了《圣经》在内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因此,伊斯兰教一方面称基督徒为"有经人",以有别于多神教徒,但另一方面,又谴责基督徒及犹太教徒"篡改天经","以伪乱真,隐讳真理","违背正道"。这样,"伊斯兰教认为它已经战胜了基督教,吸收了基督教的真理成分,克服了基督教的错误,并且由于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存在使基督教成为一个过时的宗教。"而基督教也同样指责伊斯兰教篡改了上帝的真理启示,把伊斯兰教视为野蛮、蒙昧民族的宗教。
(2)从宗教本质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旗帜鲜明的一神教。一神教强调神的绝对性和独一性。这种严格的一元化取向常常伴随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线式思想方式。它一方面强化着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一方面也潜含着对其他文明基因的排斥。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而言,这两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不能以地中海为中立地事和平共处,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声称掌握世间全部真理。因此,当两种互不相让的异质文明相遭遇时,必然是冲突多于吸纳。 从文明冲突的神话到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两个国家在从来没有交往的情况下是无所谓共有观念的。共有观念的形成是行为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行为体造就结构的机制是所谓的互应逻辑(logic;of;reciprocity)。在行为体实践活动中,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使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共同拥有这些观念时,于是便有了结构(即共有观念)。反过来,行为体又从这些共有观念出发,界定自身的利益,赋予行为以意义。如果行为体之间相互把对方视为敌人,那么这个信念就帮助它们确定了在任何给定情景中的身份和利益。它们的行为方式又向他者证实了它们确实是威胁,这样就再造了原有的敌对观念。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从伊斯兰与西方的关系看,上的敌对文化观念使得双方同样慧着文化预言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从伊斯兰教方面看,应该承认,最初它们对基督教是宽容的,基督徒只要缴纳丁税仍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但由于基督徒发动十字军东征和后来在土耳其战争中采取的极端立场,穆斯林改变了最初的宽容态度,转而对基督徒实行严厉措施。尤其是自近以来,它们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备受欺凌,长期处于弱者地位。这使它们比西方国家更为敏感,更容易诱发针对西方的仇视情绪。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看来,伊斯兰世界按时完成现代以来的一系列失败,都可以照片归咎于西方。伊斯兰世界中的许多人,把伊斯兰的历史和穆斯林世界与西方的交往史看做是在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手下蒙受压迫和牺牲的历史。在他们看来,"战斗的基督教"和"战斗的犹太教’是导致穆斯林失败和无能为力的根源。首先,在原教旨主义者眼里,英、法委任统治留下的遗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是西方恶意输入的思想,认为人们依据民族主义感情建立了民族国家,会削弱穆斯林世界的统一性和国际主义传统,使其成为犹太复国主义和西方帝国主义的牺牲品。"诡计多端的欧洲人恶毒地在穆斯林中灌输这种思想,意在他们中间引起对抗,使他们分裂、为人利用,成为容易到手的战利品,甚至被消灭。"其次,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按照西方世俗主义原则建立政权是错误的。穆斯林兄弟会认为,"西方民主不仅没能制止,反而造成了权威主义(由现代精英操纵群众)、剥削、腐败和社会不公正。西方世俗主义和物质主义毁坏了宗教、道德、社会和家庭。西方世俗主义固有荒谬、政教分离将对西方道德的衰弱和最终的垮台负有直接的责任。"这一偏执观念又因现当代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得到了印证和强化:伊朗摩萨台民族主义政权被推翻;支持和偏袒以色列发动战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采取双重标准;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支持中东的专制政权;袭击利比亚;发动海湾战争;对伊朗和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等等。换言这,自二战结束以来,伊斯兰国家始终未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的阴影以及不公正的历史命运。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教本身固有的对异质文明的排斥性特征与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入侵的现实相结合,使之很容易演变为一种激进的反西方的政治伊斯兰思潮。据此,便不难理解为何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反西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