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黑格尔;伦理;自由;教育 [论文摘(2)
2014-02-07 01:10
导读:其次,伦理是对个体自然本质的超越。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目的乃在于除去自然的质朴性,其中一部分是消极的无我性,另一部分是知识和意志的朴素
其次,伦理是对个体自然本质的超越。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目的乃在于除去自然的质朴性,其中一部分是消极的无我性,另一部分是知识和意志的朴素性,即精神所潜在的直接性和单一性,而且首先使精神的这个外在性获得适合于它的合理性,即普遍性的形式或理智性。只有这样,精神才会在这种纯粹外在性本身中感觉自己安若家居”。所以黑格尔谈到的人的自由有两层含义,即自然的自由与伦理的自由,伦理自由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特殊性,人类普遍享有和通过共同生活发展起来的应然人性,它表现为对“自然质朴性”——即自然性的克服,也就是把人从消极的无我状态,即对家庭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同时使个体融入到普遍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国家制度协调劳动分工与分配,克服市民社会自私自利、你死我活的争夺,使个体成为统一的社会有机体的一员,即国家公民。公民是个体具有必然性的存在方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单纯的自然人性其特殊性将会带来自我膨胀、排外、冲突和解体,个体间缺乏认同感,社会道德呈现价值相对,邪恶乘机滋长,最终将形成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而单纯的普遍性又将带来专制、教条与僵化,其代价是削足适履和牺牲发展的多种可能。因此,伦理的合理性就在于通过对特殊性的扬弃(保存和超越),普遍性获得了自身的活力和权威性,个体自由也能得到具体的实现。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在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中,在具体的人类活动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动力,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正如克莱斯·瑞恩所说:“真正的普遍性并没有与历史中的特殊事物分离。因而我们是这么看待普遍性的:人类只有通过它的具体形式才能意识到它。”通过融入普遍意志包括制度、民族风尚,个体超越了片面的自然性,获得以人的方式存在的更高价值。这里包含着黑格尔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思,在市民社会中充斥着的阶层对立和资本竞争使人愈益片面和冷漠,人人追逐欲望的满足,个体看似独立自由,实际却被当
作物和把他人当作物,成为劳动资本和欲望的奴隶。黑格尔强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别,正是要求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通过制度力量约束劳动的欲望本质,使公民不被劳动所异化,成为劳动的真正主人。并通过规定具体、普遍的个人权利与义务,使个体提升自己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存在,获得人的应然本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
伦理作为对人的自然本质的超越和提升,实现的重要中介就是教育。黑格尔指出,教育本质上是伦理教育,“
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它向它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黑格尔的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培养理性对主观欲望的自制;二是培养儿童遵从客观规范和作为群体成员的意识,去除儿童纯个体性;三是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和传统经验,反对脱离现实与历史根基的理想化的教育设计。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伦理教育首先必须培养理性的自制能力,即对本能和欲望的自制。黑格尔指出,(教育)“这种工作反对举动的纯主观任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也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任性的含义指内容不是通过我的意志的本性而是通过偶然性被规定为我的。”黑格尔所指的任性即把自然欲望的满足当作自由,把教育当作实现物质欲求的工具,教育的功能相应的就是传授技能,教人获得实际效用。它把人的生物本能和偏好抽取出来作为生活目的,形成享乐的自然自由观,个体实际受到外物和自身欲望与偏好的奴役。这是对自由的误解,这种教育培养的是尼采所说的“末人”——“曾是猿猴,可现在的人比如何一种猿猴更猿猴”。黑格尔说:“应该怎样做人,靠本能是不行的,而必须努力。”人之为人,在于他不仅具有自然的本性,而具有“第二天性”即人的伦理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应然人性所在。它是通过理性对欲望的自制实现的,教育就应当使人从自身的自然性中解放出来,从对外物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黑格尔认为克服任性主要在家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必须为儿童今后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使儿童克服自然的直接性,达到独立性和自由人格,从而达到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体的能力。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灌输伦理原则”,“对还在受本性迷乱的自由予以警戒,并把普遍物陶铸到他们的意识和意志中去”。也就是让儿童学会共同生活的原则,学会用普遍的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欲望。伦理观念的形成在于纪律和习惯,“教育的主要环节是纪律,它的涵义在于破除儿童的自我意志,清除纯粹感性和本性的东西”。所以教育对纪律的要求是去除儿童自己的私己偏好,培养理性。同时黑格尔强调习惯的养成在教育中的意义,教育“就是使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在习惯中,自然意志和主观意志之间的对立消失了,主体内部的斗争平息了,于是习惯成为伦理的一部分”。通过纪律的约束和习惯的培养,伦理教育向儿童指出了“再生”的道路,即形成伦理人性的道路,教育使人成为自己内在自然欲望的主人。因此,黑格尔指出教育是一种“艰苦的工作”。教育不应当只有快乐和愉悦,而不可避免要作出艰苦的努力,黑格尔由此批评了“稚气”的“游戏论”的教育,认为这会让儿童停留在不成熟状态,并产生轻视成人的自负。
其次,伦理教育应当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使之成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员。这需要克服儿童自我中心的纯个体性。黑格尔说:“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特异性的人,至于没有教养的人正要表示这种特异性。”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学会共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自由才是更有价值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否定特殊性的无个人的普遍性,而是两者的统一。“特殊性给予普遍性充实的内容和无限的自我规定,所以它自己在伦理中就成为无限独立的和自由的主观性。”所以伦理教育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个人主义把个人意志与集体观念对立起来,质疑价值引导的合法性,把权威等同于控制,把引导当作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侵犯。“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黑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是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配合别人行动,接受他人意见,学会对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辨认和尊重。使个人的主观特殊意志成为社会精神的普遍存在,这是一种新生的特殊性,是自由而合理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