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黑格尔;伦理;自由;教育 [论文摘(3)

2014-02-07 01:10
导读:黑格尔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集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个体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产生劳动的需要,在劳动中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直接的依赖,使人与

  黑格尔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集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个体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产生劳动的需要,在劳动中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直接的依赖,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同时又通过集体劳动和劳动分工,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我们必须配合着别人而行动,普遍性的形式就是由此而来的。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联系,一切个别的东西就这样地成为社会的”。劳动使人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他人和社会需要,通过增加普遍财富而遏制了劳动的私己动机,形成共享劳动成果的观念,克服自身欲望的无限性,劳动让个体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统一不可分的,个体不仅仅是在为自我满足而劳动。再者,在劳动中个体参与创造自身所在的社会传统和风俗文明,个人主体性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在劳动中得到体现。
  同时,黑格尔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实然人性和现实生活,在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必然性。他批判了一种抽象的个人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观以虚构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作为蓝本,相信可以脱离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来开展教育——这是卢梭的浪漫主义教育,“教育家想把人从日常一般生活中抽出,而在乡村教育他(如卢梭的爱弥尔),但这种实验已经失败,因为企图使人同世界的规律疏隔是不可能的。虽然对青年的教育必须在偏僻的环境中进行,但是切不要以为精神世界的芬芳气味到底不会吹拂这偏静的地方,也不要以为世界精神的力量是微弱而不能占据这些偏远地带的”。浪漫主义教育观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将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当作“外在的东西和腐蚀的东西”,脱离人性的现实状况,割裂个体的社会传统之根,从虚构的完善人性为出发点重新构建教育理念,并希望以此改造社会。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立法者)能够把每个自身都是一个完整而孤立的整体的个人转化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个人就以一定的方式从整体中获得自己的生命与存在。……总之,必须抽掉人类本身固有的力量,才能赋予他们从他们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别人帮助便无法运用的力量。这些天然的力量消灭得越多,则所获得的力量也就越大,越持久,制度也就越巩固,越完美。”因此,他以性善论的假设代替了人性的实然状况,以单一个体推及社会整体(“公意”),当卢梭的抽象自由变成法律,就成为对人性的摧残。因此浪漫主义教育希图以抽象的个体性取代一切多样性,以道德理想和榜样要求每一位学生,希望教育成为一个重新设计人性的化学变化,但它在教育中则只能是导致儿童压抑、虚伪及分裂的道德意识,并且它最终将会使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只能奉行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实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浪漫主义教育否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构成的这一事实,也割裂了社会共同的历史传统,它造成的是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以及与传统观念的断裂。黑格尔强调伦理教育的用意就在于用一种历史的、共同的伦理观念来克服浪漫主义对历史的否定。正如他在谈到国家制度时所说的:“每个民族都有适合于它本身而属于它的国家制度。……国家制度不是单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它是多少世纪以来的作品,它是理念,是理性东西的意识,只要这一意识在某一民族中获得了发展。”正是因为普遍性是在历史的特殊事物中呈现自身活力,伦理教育主张在历史的共同观念框架内,在客观的伦理秩序基础上确定教育目的和方式,注重在传统中继承合理的观念,保持群体的历史延续性;它将传统视为个人被赋予社会性的重要精神资源,只有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批判和反思,才能维系个体对社会的认同,避免堕入个人至上和社会的原子化。同时,它也相信个体潜能的实现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伦理的普遍性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如果传统意味着每一项新的创造都必然蕴涵着活生生的连续性,那么文明教化的过程便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因此,伦理教育在生活中展开,培养对传统观念的传承,旨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序发展。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的哲学要旨,即个人与群体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的:“(黑格尔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因此,他强调教育负有的伦理使命。而伦理作为人的应变本质,着眼于人的幸福与完善,两者是统一的。因此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伦理本质,使个体成为伦理的存在,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伦理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国家;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论文摘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