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曾在菩萨前许下诺言,让幸福洒满你身边!;(2)

2014-02-23 01:02
导读:最后一章,弗洛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


最后一章,弗洛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所谓自发活动包含爱和创造性的工作),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弗洛姆写道:“唯有当民主不退却,而采取攻势,并进一步了解以前为自由而奋斗的人,其心目中所抱的民主目标是什么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才能战胜所有各种独裁集权制度。唯有当民主能灌输给人们一种最强烈的,对生命与真理及自由的信心,深信自由是积极而自发地实现个人自我,唯有这样,民主才能战胜种种虚无主义的势力。”;
2.《爱的》(1956);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 哥林多前书》;

在《逃避自由》一文中,弗洛姆提及爱是积极自由的一种,本文是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发。;   
第一种途径是“癫狂状态”,即某类公共参与的狂欢。由于其公共性,就减少了分离感。由于公共性,群众的罪恶就没有负罪感。如当代的嘣迪、吃摇头丸,再如大学生的毕业狂欢也有轻度的癫狂状态。这种对分离感的摆脱类似于吃鸦片,造成的结果是分离感越演越烈。;
第二种途径是“与群众保持一致”,个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业已消失,生存的唯一目的是融化于整体之中。专制国家通过威迫恐吓的手段强使个人与群体保持一致,民主国家则通过建议、宣传来达到目的。个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与众人保持一致,还以为是自己的看法。这种现象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表达:电视广告推销一种“个性产品”,青年们赶紧争相购买。有了这种“个性产品”,青年们觉得自己很有个性。类似的情况,我们对玄奘的理解还不是来自《西游记》和《大话西游》吗,我们对佛教的理解还不是来自教科书的“思想鸦片”说?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被我们“有个性”地冷嘲热讽?另外,在这种一致化中,生活尚有另一基本特征,即工作的程式化,娱乐的公式化。工作的程序化,这在我是深有体会的。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工厂上班。每天九点刷卡上班,晚上六点下班。有时下生产线,第一次还有点趣味,但想着日复一日地做一个装CPU的动作,实在不寒而栗。我经常会想,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里呆上三年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机器人还是人吗?再说娱乐的公式化,我们朋友之间的聚会不就是吃饭,不就是说说黄色笑话,不就是到KTV唱歌,不就是到夜总会看艳情表演,不就是四处寻找性刺激。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娱乐生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种途径是“创造活动”。这种生产性劳动是指我所计划、从事并能见到其成效的劳动。这与阿伦特的“工作”概念有类似之处。;
第四种途径就是“爱”。对于这条途径,弗洛姆说道:“完善的解答存在于人与人的结合中,人与他人的和谐相融中,即存在于爱之中。”这里说的“爱”,指的是对生存之完善答案的爱,而不是指共生结合下不完善的爱。共生结合的被动形式为属从,有受虐特征;共生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有施虐特征。这两者相依为命,也会互相转化。而成熟的爱乃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它打破了分离感。“爱”萌发出一种二律背反: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但仍为二体。;
爱是一种“行动”(斯宾诺莎的定义),而不是“炽情”;“爱”是一种积极情感,,不是一种消极情感。;
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给予,如果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除给予外,爱的本质要素还有:关切、责任、尊重和知识。;
最后一章,弗洛姆谈爱的实践。他认为,要掌握一门实践,要有以下条件:训练、专一、耐心和全力以赴。而要掌握“爱”这门艺术,要有一些特殊要求:克服其自恋情绪、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理智的信仰、主动性。;   
形成“衰败综合症”的人是很少的,比如希特勒,斯大林。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生的方向或死的方向,善的方向或恶的方向。每个人都有善和恶的潜在性,这正是弗洛姆的“善恶同体论”。;
我也持类似看法,具体的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在当前态下,由于公众意识的污染下,由于每个个体的动物性,每个人恶多善少。但人又有反省之心、忏悔之心,可以走向“救赎之路”,从而不断地涤除恶性,不断增进善性。这一“救赎之路”是个漫长的过程,也许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能安慰自己的是:“虽然我还是罪恶的,但我毕竟变好了一点点。”相对于“性恶论”,“善恶同体论”更加温情,给人以希望,唤醒人类心中的善性;相对于“性善论”,“善恶同体论”更加现实,勇于正视自身的罪恶,使人趋避心中的恶性。另外,“性善论”或“性恶论”都是典型的二元论思维,其实具体的一个人往往是善恶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的一件事也往往是善恶不同程度上的混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弗洛姆接下来区分了暴力的几种形式:第一种,最正常的和非病理性的暴力形式是“游戏式暴力”,如比剑,打CS等;另外一种是用于捍卫生命、自由、尊严和财产的“反应式暴力”,战争往往借“反应式暴力”的羊头:“几乎没有一例侵略战争而不用防御战争的辞藻来掩饰”;第二种是有更多病理特征的“报复性暴力”,这种暴力趋向破坏,而非建设。它与孩童生活时的“信任破灭”紧密相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被收容虐待者的复仇情绪中看出来,我们也可以从丁文海的报复性犯罪中看出来,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严打期间被从重判刑者的身上看出来。当一个的成员丧失了对执法者、对领导者的信任时,这种“信任破灭”很容易导向“破坏性”暴力。一个人被不公正对待,却能不失信念,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昂山素季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她说:“我不感到恐惧,因为我不怕他们(注:包围她的士兵)”;第三种是病理性更强的“补偿性暴力”,没有创造性的人以此来替代创造性活动,例如古罗马的角斗。补偿性暴力是丧失生命力和削弱生命力的结果,而且是必然的结果。治愈它的唯一办法就是发挥人的创造性潜力;第四种暴力形式是原始的“喋血渴望”,这一类暴力是人向动物性的回归。;
上一篇:一、分析哲学的终结与后分析哲学时代的来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