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曾在菩萨前许下诺言,让幸福洒满你身边!;(3)

2014-02-23 01:02
导读:下面,弗洛姆依次讨论“爱死和爱生”、“个体自恋和社会自恋”和“乱伦固恋”这些主题。对于这些主题,本文不再详细介绍,以下只是选择一些思想片


下面,弗洛姆依次讨论“爱死和爱生”、“个体自恋和社会自恋”和“乱伦固恋”这些主题。对于这些主题,本文不再详细介绍,以下只是选择一些思想片断进行评述。;
弗洛姆在讨论“爱死”的社会条件时,谈到消费社会中媒体对个体“爱死”的。他说:“请考虑一下杀人在我们的娱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电影、连环画和报纸充满了刺激,充满了破坏、虐待和暴行的报道。”是呀,想想我们的社会,电影电视上有多少暴力和色情,新浪网易等站点上又有多少暴力和色情,电脑游戏里面又有多少暴力和色情。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竟可以直播伊拉克战争,又有多少人在高呼着“刺激”。暴力,色情,刺激,这就是媒体的关键词,它们正在同化着我们的下一代,它们正在使我们趋向“爱死”。以佛法来看,随顺一件恶行,就是参与了一件恶行。处于此疯狂的消费社会,不可不小心呀!在我看来,“爱死”可以对应佛法里的“嗔心”,对治的最好办法是“慈悲”。;
弗洛姆在批判独裁者如凯撒、希特勒的自恋时说:“他越是想成为神,他自身就越与人类种族相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他恐慌,每个人都成为他的敌人。而且,为了免受恐慌之苦,他不得不增强他的权力、他的残忍和他的自恋。”这一心理特征,深刻地描述了独裁者的内心特征。;
另外,相对于个体自恋,群体自恋更难辩认。当一个演讲家说:“别人都是不好的,我是好的”,他会让人笑;但如果他说:“别的民族都是不好的,我们民族是最好的”,大家就会纷纷鼓掌。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民族包含了每一个个体,“民族自恋”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满足了“个体自恋”。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合理的”与理性毫无关系,只是与舆论有关。大家说好,肯定就是好的。大家都说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那它就肯定是最好的。在我看来,自恋可以对应佛法里的“我执”,对治的最好是“无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关于乱伦固恋,弗洛姆不同意弗洛依得对“性欲”的强调,而诉诸于一种前俄狄浦斯的依恋情结。在他看来,“母亲是保护和保证确定性的第一个化身”。当孩子长大后,母亲形象经常会被家庭、部落、民族和宗教所代替。;
弗洛姆对以上心理进行综合。“爱死”、“自恋”、“乱伦共生”共同组成了“衰败综合症”,这是回归方式;相对应的,“爱生”、“对邻居-陌生人之爱”、“独立自由”共同组成了“成长综合症”,这是方式。在回归与发展这两条道路上,人有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正如同基尔克果所说“非此即彼”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缓慢的、累加的。一连串的选择了最后的选择,甚至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对此,弗洛姆举了个例子:一个还有道德心的勾引者受肉体激情的呼唤,一开始选择了与女孩约会,就很可能会导致最终与这个女孩上床。同样,如果我们随顺了传媒上的暴力事件,很可能就会导致我们以后实际的暴力行为。选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此意义上,我们应当做的是,“已有的善令其增长,没有的善令其有,已有的恶令其减少,没有的恶让它不再生”。如此“善的累积”,才能真正走向“救赎之路”。;
注意到,在弗洛姆看来,“原始”和“回归”等往往是贬义词。但在文化看来,回归,回归原始却一般带有褒义特征。这或许是西方“性恶论”传统与东方“性善论”传统的影响。虽然弗洛姆持“善恶同体论”,但他还是受到西方传统的影响。;


在本文的最后,弗洛姆说道:“确实,为了选择善,我们必须要有意识。不过,倘若我们失去由其他人的苦恼,其他人友好的凝视,一只鸟的歌唱,草地的绿色所感动的能力,认识也对我们无甚助益。”;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
1.埃里希•弗洛姆著,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拯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E•弗洛姆著,罗原译,生命之爱,工人出版社,1988;
3.埃里希•弗洛姆著,范瑞平等译,人心――人的善恶天性,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4.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
5.崔卫平著,汉娜·阿伦特主要著作简介,稿;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一、分析哲学的终结与后分析哲学时代的来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