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道德价值 普世伦理 论文摘(2)

2014-02-28 01:57
导读:三、普世伦理的言说前提 诚如法国学者施怀哲所言,只有当我们再度获得一个强大而有价值的世界观,并且在其中找到强大而有价值的信念,我们才能再

  三、普世伦理的言说前提
  诚如法国学者施怀哲所言,只有当我们再度获得一个强大而有价值的世界观,并且在其中找到强大而有价值的信念,我们才能再度拥有产生新文明的能力。普世伦理的价值观念本身并不是由“西方”垄断,更不能由“西方所界定”,它只能是一个共享的、开放的、批判的和自我批判的话语空间和主体交往空间,只有把自我与他人同时视为生活世界的参与者,非西方国家才能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而非仅仅是客体),避免简单化的“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从而在一种辩证思维中,在一种新的比较的视野里,在一种新的普遍性概念层面上把握全球的问题。
  (一)共生的整体:普世伦理的现实根基
  人类对无限的追求应该表现为对终极实在的理解和敬畏,并进而表现为对德性和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罗马俱乐部报告指出,人类目前突然面临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等,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与过去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的危机是人为的,人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梅罗萨维奇等人指出,要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包括:发展一种世界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大家族的一员;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伦理学,使人们不以浪费和丢弃为荣;发展一种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其基础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人类为生存下去,养成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习惯,并准备以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在此意义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是贬低人的尊严和地位,而是要求各物各显其本性。对西方式现代性加以拆解、修复与颠覆的各种消解手段,如若依旧背离人类作为共生的整体,无视人类共生的需求,最终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只能是在普遍伦理面具下重蹈实践狭隘道德观念的覆辙。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共生的需求:普世伦理的言说前提
  诚然,在多元伦理文化背景下,开启普世伦理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道德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处理始终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普世伦理的方法性难题。中西伦理有其生成的特定社会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而形成迥然相异的特点,例如,中国伦理的着力点是对社会的适应,西方伦理则侧重于对社会的改造。但在开放的视阈下,统一并非绝然排斥差异,相反,差异的统一来自于多元价值、多重声音的对话与共识,这一对话与共识的达成取决于共生的需求,“只有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能够谈一个普遍的道德,亦即,就所有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中都存在着某些基本的相似而言,就健康的生活将要求某些普遍确实的基本条件而言。”这一共生的共同需求决定了不同文化间有着对话的基础与可能,不同文化传统的真正融合开始于相互理解,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产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现代性的批判视野,使人类文明重新审视存在本身与生命意义,在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和日益扩大的人类交往范围内,共同面对这一变化历程所带来的“同”与“异”、“分”与“合”、“存”与“亡”、“兴”与“衰”,为此,普世伦理需要关注视阈的转换,既需要西方的自识同时也需要非西方的自我认同;既需要把他已视界由对立转为融合;更需要把普遍特殊由对抗化为共谋。只有在这一普遍与特殊的辩证视野下,才能在多元道德文化谱系开启普世伦理的言说,让对于普世伦理的思考真正成为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理想 论文摘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