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福德(David F. Ford)是剑桥大学三一论钦定讲座教授

2014-02-26 02:39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福德(David F. Ford)是剑桥大学三一论钦定讲座教授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福德(David F. Ford)是剑桥大学三一论钦定讲座教授,是英伦乃
  福德(David F. Ford)是剑桥大学三一论钦定讲座教授,是英伦乃至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神学家,现在被称为英国最著名的公共神学家之一。他的《自我与拯救:被改变的存在》(Self and Salvation: Being Transformed)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重点学术书系“剑桥基督教教义”的一种,封底介绍称,“这是一本人们期待已久的书,为有关基督教拯救教义的论争做出了独到和重要的贡献”。这里录下一些笔记,希望引起基督教研究工作者和中国基督教神学家的关注,期待有心人深入探讨,推动中国基督教神学和宗教研究的。
福德生于1948年,青少年在都柏林度过。12岁丧父,较早就思考严肃,尤其是人生的意义,并早就开始接触基督教图书,特别是朋霍费尔的《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古典学,毕业后在数家公司做访谈工作。因获得一项奖学金,他选择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神学,他在那里遇见一群智力超群的神学家,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麦金农(Donald MacKinnon, 1913-1994)。他在麦金农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有关卡尔·巴特)。1976年起,他在伯明翰大学神学系从教,直到1991年担任剑桥大学钦定三一论讲座教授。值得提到的是,福德还在耶鲁神学院和图宾根大学深造。在著述方面,除了《自我与拯救》之外,由他主编的教材《现当代神学家》备受欢迎,正在编撰第三版。虽说是学院神学家,福德也为普通基督徒读者写过一本“灵修”读物《生活的模样》( Shape of Living,1997),涉及基督徒生活中的职业、性格、私密、纪律、闲暇、工作、丧亲丧友和赞美。他还在撰写接续《自我与拯救》的著作《神学智慧》(暂名)。除了和教会实践有广泛关联之外,福德还提倡宗教对话(在这方面,他的观点不同于国内已有译介的约翰·希克的观点)。从他发表在《基督教世纪》(Christian Century)杂志上的介绍当代英国神学的文章来看,他对当今英国的神学以及宗教研究了如指掌,对美国神学界也是非常熟悉。本文标题也是借用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Theological Wisdom, British Style。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复调的自我观
本书第一部分为“对话:莱维纳斯,云格尔,利科”。自我(self)是当代身份认同、危机和转变的核心关注焦点,福德希望,通过与莱维纳斯和利科这两位著名思想家的对话,发展出既是的又是神学的对自我的理解。这确实一个艰难的探索旅程。福德自己对这些哲学家的研究历经20多年,他深知他们的著作不好理解。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来说清他们的思想,但还是怕一些读者没有耐心,建议读者先跳过第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二部分。但是他依然希望这些读者回头再读第一部分,因为,“费心与他们交遇是值得的”(页9)。这背后的信念是,基督信仰能够接受最深刻的哲学思想的拷问,而用一句“那是属人的智慧”将哲学撇之一边算不得坚定的信仰。
在进入艰深的哲学性对话之前,在第一章,福德以散文笔调和默想性的文字引出了“面向”(facing)主题,所援引的资源主要是对有关“脸”与“面向”的日常经验的描述,以及《圣经》和基督教诗学传统。关键的两节经文采自福德曾经深入疏解过的《哥林多后书》: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主的灵变成的。”(林后 3:18)
“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 4:6)

福德用“面”的语言来概括基督教:
面向的简单和复杂构成基督教的特点:被上帝照面,体现在基督的面上;转而在信心中面向耶稣基督;是面的共同体的成员;见到反映在创造中的、尤其是反映在每个人脸上的上帝的面,而所有的脸都在内心联系于基督之面的呈现;有着对每一张脸的温柔伦理;从来不声称对他人的高人一等的论断,至于上帝如何对待他们,满足于极大的不可知;拥有这样的愿景:在“荣上加荣”的基督的面前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宇宙范围的,既为基督徒,也为非基督徒带来无限的惊喜。(页25)
这样的阐明也是基于源远流长的传统,在本章结尾,福德抄录了来自但丁之前最伟大神学诗人圣艾弗冷(St Ephrem the Syrian)之《天堂颂歌》的第九首颂歌,长达132行 。
第一部分的二、三、四章则是与三位思想家莱维纳斯、云格尔和利科的对话,并让这几个思想家相互“对话”。福德特别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莱维纳斯为对话者 ,作为犹太人和哲学家,莱维纳斯与两希传统的交遇不但时间长而且深入,对从古到今的有关自我和上帝的问题有着深入思考。他曾经历并深思了20世纪的一些最为恐怖的事件。他的深思触及与理解拯救相关的最为深刻的一些问题。对基督教神学来说,他还是最重要的“他者”——犹太教是基督教需要面对的极为重要的传统。他既是资源和启发的源泉,也是对基督教神学的考验,因为他对基督教有着强有力的批评,值得认真面对。此外,莱维纳斯在哲学中的作用也与福德的神学旨趣密切相关。作为现象学传统的代表人物,莱维纳斯曾尝试将胡塞尔的思想与犹太思想相结合,对现象学的这种穿越和超越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福德的旨趣。福德浸淫莱维纳斯的著述已有多年,在思想方式上已经深深刻上了莱维纳斯的印记。在随后讨论莱维纳斯的《总体性与无限性》和《存在之外或超越本质》中的几个元素——喜悦,责任,欲望——之后,福德引申出自己的复调自我观的第一个:乐于接纳的自我(a hospitable self)。
第三章从莱维纳斯反对偶像的观点出发(福德认为,莱维纳斯是20世纪反对偶像的先知),并“请出”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与之“对话”,从中构建出复调自我观的第二个自我,即没有偶像的自我(a self without idols)。。莱维纳斯反对偶像的思考是与对西方思想传统和西方文明中的种种偶像崇拜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巨大的偶像是那些已经被绝对化和变得自主的好能力(good capabilities),这些能力把实在拥入自己的轨迹,毫不顾及公正地对待他者的脸,把他者简约为“相同者”。福德特别讨论了莱维纳斯把神学本身视为偶像的思想,请出云格尔来“对话”,结果表明,两者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有一个占据关键地位的“代替的自我”(substitutionary self),在云格尔那里是耶稣基督,在莱维纳斯那里则是每个负责任的“我”( I ),以此抵挡偶像崇拜的动力机制。但两者间依然有极大的张力,福德也因此尝试借助其他资源(利科和朋霍费尔)提出同时肯定两者的建设性提案。那就是第四章要初步处理的课题:敬拜的自我(a worshipping self)。
上一篇:依据克尔恺郭尔对生存的理解,生存就是个体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