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理相对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非常重(3)
2014-03-22 02:33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再次,伦理相对主义误解了道德的多样性与道德统一性的关系。一个社会及其道德体系与另一社会及其道德体系之间有根本差异,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再次,伦理相对主义误解了道德的多样性与道德统一性的关系。一个社会及其道德体系与另一社会及其道德体系之间有根本差异,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道德是相对的;道德的多样性与道德的统一性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与哲学上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的关系非常相似。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但这个物质的世界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复杂多样的运动形态和存在形态表现出来。物质的多样性以其统一性为基础,物质的统一性通过其多样性而表现出来。与此相似,道德的多样性以道德的统一性为基础,而道德的统一性又要通过道德的多样性来表现。道德的多样性实质体现了道德的相对性,道德的统一性则体现了道德的绝对性,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多样化道德的存在,各种文化所制约的不同习惯的存在,这些情况与各式各样的非相对主义的伦理学理论是完全相容的。”例如,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对待身患绝症的病人时往往采取了非常不同、被我们看作是相互矛盾的道德准则,但这种具体行为和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道德体系是截然对立的,相反,在这种矛盾冲突的表象之下蕴涵着道德的一致性、统一性。在中国和日本等国,医生通常不允许直接将病情告知身患绝症的病人本人,而是告知病人的配偶或其他家属,由配偶或其他家属来作决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使病人受到过度刺激或惊吓,让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较为平静地度过为时不多的日子;在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医生直接将患病实情告知身患绝症的病人本人,充分尊重个人的知情同意权和其他自主权利,以利于病人自主安排自己的未来时日。在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道德行为从现象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他们的不同行为都体现了对病人的道德关怀,从着眼于病人的利益这一根本点来看,这些不同的行为又体现了道德关怀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伦理相对主义割裂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过于夸大道德的特殊性、主观性、多样性、相对性,而忽视了道德本有的普遍性、客观性、统一性和绝对性。对经验、事实进行简单的、静态的分析归纳,没有从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去考虑问题。伦理相对主义确实没有看到,在极其多样甚或变化无常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背后存在的道德的共同性与规律性,遮蔽了道德体系内部多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道德与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陷入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道德现象,我们就能看到: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才是道德的不竭源泉。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都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的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不是静止的东西,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人类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动态发展决定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原则,道德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但从根本来看,当社会的生产活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改变或根本性的发展时,道德就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而发生改变,旧的、不适应新的生产与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就退出社会道德生活的舞台,与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就应运而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的紧密性、人们相互交往的生活实践的密切性产生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客观性、统一性和绝对性,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的松散性(生产组织的小规模、区域性、生产协作和相互依赖的松散,等等)、人们相互交往的生活实践的松散性(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多层次性等)产生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特殊性、主观性、多样性和相对性。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这两种生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道德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时,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对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制度发挥了直接的支配的绝对作用,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时,人类自身的生产就更多地受到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制约,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支配和决定了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制度。当然,物质生产进步的缓慢、物质生产规模的狭小、生产各环节联系的松散并不必然导致道德相对性的凸显和对道德相对性的强调,甚至可能出现对道德绝对性的强调。由于在这种物质生产力水平下,社会的生存更多地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生活交往的密切性,社会的稳定和生存更多地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甚至可能出现对道德普遍性、不变性和绝对性的强调。例如,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社会物质生产各环节之间联系松散,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突破血缘群体的限制,社会的生存迫切需要人际关系的稳定有序,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反而使着眼于一般人际关系的普遍性、稳定不变性和绝对性的道德体系得到张扬。一般而言,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发达程度决定了道德的普遍性一面的发展程度。但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并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有可能呈现出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双方共同增长的局面。一方面,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在广度上的不断拓展,不同的地区、民族和国家被纳入到市场经济的体系中,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客观性、统一性、绝对性的要求就不断增强,从理论上、逻辑上说,这就为伦理绝对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当今对普世伦理的呼唤即是证明;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在深度上的不断开拓,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整个生产与再生产的链条不断延伸,致使个体在生活实践上的独立性、自由度不但加强,每一个体对个别的、具体的社会组织的依赖性不断降低,这又导致了人们对道德的特殊性、主观性、多样性和相对性的要求,在理论上、逻辑上为伦理相对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