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解蔽; 自由; 非真理; 迷误 论文(2)
2014-03-27 01:04
导读:如果说,当初海德格尔回答了人们对自己判断的疑虑,那么人们还有另外的疑问,在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所谓真理的原始本质是其首创还
如果说,当初海德格尔回答了人们对自己判断的疑虑,那么人们还有另外的疑问,在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所谓真理的原始本质是其首创还是某种沿袭或变种?不难发现,早在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就说到:“18世纪并没有克服那种自古以来就有并和历史一同发展起来的巨大对立,即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对立;而是使这两个对立面发展到顶点并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以致消灭这种对立成为不可避免的事”。[16]对于必然和自由的对立,恩格斯进一步做了详细分析:“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7]通过这段著名的论述,我们考察一下恩格斯在这里究竟回答了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哪些问题?“判断愈是自由,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说明了自由是必然的前提,即海德格尔的第一层内涵;“自由不在于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阐明了自由和真理的有机同一,即海德格尔的第二层内涵;“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直接明确了海德格尔第三层内涵;“意志自由是借助于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揭示了自由是由真理生成的,即海德格尔的第四层内涵。对于这四层含义,恩格斯做了这样生动描述:“植物和动物身体中所产生的
化学物质,在
有机化学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当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造出来时,‘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再从天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18]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在黑格尔的一段话“如果我们把自由看作必然性的抽象对立面,那么这只是知性的自由概念而已;而真实的和理性的自由概念,则在自身中包含着被扬弃了的必然性”的边上加了注解:“自由和必然性”,说明列宁已经注意到自由对必然依赖的深刻思想。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已经对自由的历史性有了充分的关注:“世俗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原理就否认纯理论领域内的解放,认为这是幻想,为了真正的自由它除了要求‘意志’外,还要求完全能感触得到物质的条件。”[19]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 “根本性的非真理”与“绝对真理”
普遍认为,在1930年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发生了重大转折,依据是在《论真理的本质》他提出了作为“遮蔽的非真理”或“根本性的非真理”的概念:“从作为解蔽状态的真理方面来看,遮蔽状态就是非解蔽状态,从而就是对真理之本质来说最本己的和根本性的非真理(Un-wahrheit)。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决不是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由于我们对存在者始终只有零星的知识的缘故。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即根本性的非真理,比此一或彼一存在者的任何一种可敞开状态更为古老”。[20] “而对有识之士来说,真理的原初的非本质(即非真理)中的‘非’(Un),却指示着那尚未被经验的存在之真理(而不只是存在者之真理)的领域”。[21]这里海德格尔明确地说出了“根本性的非真理”是“尚未被经验的存在之真理”,就是未被揭开的真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绝对真理”的概念。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列宁这里明确回答了绝对真理是无条件客观存在的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必然的趋势。海德格尔后来在《论技术的本质》进一步做了说明:“一切本质的东西,不仅是现代技术本质的东西,到处都最为长久地保持着遮蔽”。[22] “指示着那尚未被经验的存在真理”表明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接近趋势。
对于遮蔽与解蔽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让存在——即让存在者整体存在——是解蔽着又遮蔽着的,对存在者本身之解蔽同时也就是对存在者整体之遮蔽。在他看来,当我们试图揭示存在者的时候,这种揭示同时也是一种藏匿。这样的思想似乎回应了恩格斯的启示: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由此,海德格尔做了进一步的追寻:“存在者整体的敞开状态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存在者之总和”。[23] “从当下可敞开的存在者那里——无论这种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还是历史中的存在者——我们是捉不到这个‘整体’的。……让存在总是在个别行为中让存在者存在,对存在者有所动作,并因之解蔽着存在者;正是因为这样,让存在才遮蔽着存在者整体”。[24]表明了解蔽并不是真理的本质,它不过是指向真理的一个环节,遮蔽的根本性非真理才是真理的本质,即绝对真理的无限性。从“真理就是解蔽”到“解蔽也是遮蔽”表达了解蔽与遮蔽、真理与非真理的对立和同一。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非真理必然源出于真理的本质。只是因为真理和非真理在本质上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共属一体的。从遮蔽到解蔽,又从解蔽到遮蔽,这样一种不断反复的辩证运动揭示了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对立同一的接近过程的无穷性。对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对立同一关系,早在1908年,列宁对约·狄慈根《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做出了这样的标号:“我们认识的一切,一切科学成就,一切现象都是真正的、正确的和绝对的真理的片断”。“斯宾诺莎称为无限实体的东西,我们称为宇宙或绝对真理的东西,与我们在宇宙中碰到的有限现象、相对真理是同一的,正如森林与它的树木是同一的,或者犹如类与它的种是同一的一样。相对和绝对彼此之间的距离并不象称为宗教的蒙昧的无限感觉向人们描述的那样无比遥远……”。[25]在列宁看来,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