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解蔽; 自由; 非真理; 迷误 论文(3)
2014-03-27 01:04
导读:对于相对中的绝对性或者有限中的无限本性,海德格尔和列宁有过类似的论述。列宁对约·狄慈根《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有这样的标注:“绝对和相对不
对于相对中的绝对性或者有限中的无限本性,海德格尔和列宁有过类似的论述。列宁对约·狄慈根《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有这样的标注:“绝对和相对不是过分分离的,它们互相联系在一起,所以无限由无穷的有限组成,任何有限的现象本身都具有无限的本性……”。[26] 海德格尔在提出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之前说道:“哲学之思想尤其是严格的展开状态,它并不冲破遮蔽,而是把它的完好无损的本质逼入把握活动的敞开领域中,从而把它逼入其本己的真理中”。[27]完好无损的本质逼入敞开领域,逼入本己的真理正是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中运动的典型特征。
四、 “经验迷误”与“实践标准”
对于如何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作为迷误的非真理概念。他认为,一个历史性的人类必然误入迷误之中,从而其行程有迷误的;这种迷误本质上是与此在的敞开状态相适合的。迷误通过迷失的道路而彻底支配着人。对于迷误的性质和由来,他做了这样的解释:“迷误乃属于历史性的人被纳入其中的此之在的内在机制。迷误乃是那种转向的运作领域,在这种转向中,固执的绽出之生存总是随机应变地重新遗忘自己,重新出了差错。对被遮蔽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蔽支配着当下存在者的解蔽过程,此种解蔽过程作为对遮蔽之被遗忘状态而成为迷误”。[28]也就是说,迷误是在转向时机的一种错误选择,这种选择是来之于当下的解蔽过程,而这种解蔽对整体的遮蔽而言并没有通向澄明之境,不过是一种遗忘存在者整体的状态。“这样一来,人类就得以根据最新的需要和意图来充实他的‘世界’,以他的打算和计划来充满他的‘世界’。于是,在遗忘存在者整体之际,人便从上述的他的打算和计划中取得其尺度。他固守其尺度,并且不断地为自己配备以新的尺度,却没有考虑尺度之采纳的根据和尺度之给出的本质。尽管向一些新的尺度和目标前进了,但在其尺度的本质之真正性这回事情上,人却茫然出了差错。他愈是独一地把自己当作主体,当作一切存在者的尺度,他就愈加弄错了。人类猖獗的忘却性固执于用那种对他而言总是方便可得的通行之物来确保他自己。”[29]这里已经说得非常的明白,人类由于忘却了整体的存在,一切以自我为尺度,把自我的不断需要为其尺度的依据,没有考虑标准的真正的本质,必然要走向错误的迷误。不过,海德格尔并没有就此信守他自己的诺言:此在就是虚无,而是似乎再次表现了“超人”的智慧,为迷误指点了迷津:人通过经验迷误本身,并且在此之在的神秘那里不出差错,人就可能不让自己误入歧途。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的简单,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照海德格尔的指点去做,就能够走出迷误,通向真理。不难看到,他指出了两点,一是经验迷误,二是在神秘那里不出差错。我们先看看“神秘”在哪里?他这样神秘地说到:“此在的被遗忘的神秘并没有被遗忘状态所消除;……神秘在被遗忘状态中并且被遗忘状态而自行拒绝”。[30]也许这个神秘的密码永远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至于他说的“经验迷误”,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也就是要经历迷误的过程。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在通向真理的过程之中,这个经验是必不可少了;二是在充实“世界”的时候,不是以自我的需要为尺度,而是要以“经验迷误后的不出差错”为标准。显而易见地是,吞吞吐吐的“经验迷误”就是实践,透露了从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初步思想。从这一点上看海德格尔远比黑格尔有灵气,马克思说过:“要知道,黑格尔所谈的不是把经验的存在归结为它的真理,而是把真理归结为某种经验的存在,这样一来,随便哪一种经验的存在都可以解释为理念的实在环节了”。[3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不过,黑格尔也不是完全地陷入了迷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精彩: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相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紧紧接近于下述这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32]事实上,黑格尔对于实践在真理中的作用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列宁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有这样的注解:“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但是,只有当概念成为实践意义上的‘自为自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也就是说,人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标准。黑格尔的意思是这样的吗?这一点回头要再看”。[33]不过列宁的这个观点更接近于黑格尔的原意,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对于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必然误入迷误之中,黑格尔也有论述,列宁对此做了总结:“‘客观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实践面对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34]对于这种“困难”或“迷误”的解决途径,列宁根据黑格尔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人的意志、人的实践,本身之所以会妨碍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认识分隔开来,由于不承认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是客观真理)。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35]当然,对于真理的实践标准,马克思《关于费而巴哈提纲》的第二条已经给予了科学的回答。需要提到的是,列宁的一段话给予我们更加明确的判断:“对恩格斯来说,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是深入到认识论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36]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经过了弯弯曲曲,海德格尔终于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达到了他真理的“顶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在这里,‘真理’这个名称既不意味着存在者之无蔽状态,也不是指知识与对象的符合一致,也不是指那种作为明白易解的对被表象者的投送和确保的确定性。这里,真理乃是对强力意志由之而得以意愿自身的那个周围区域的持续的持存保证。从那种当下达到的强力等级的保证来看,真理乃是必然的价值”。[37]这里,他终于摆脱了马克思的影子,在尼采“超人”那里得到了灵感,最后发现了真理的“真谛”:真理就是强力意志,或者是代表强力意志的价值。这样重大的“发现”,德意志帝国不会忘记给予他巨大的荣耀。没有想到的是,对他崇拜有加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无意中对他真理的“遮蔽”泄露了一丝光:“海德格尔差不多得到了他的全部:……,但他就缺了那么一丁点儿,使得他与纳粹思想相关联并对灭绝犹太人的行动保持沉默”。[38]如果海德格尔知道他的徒弟对他的“一丁点儿遗憾”那么在意的话,他肯定会像他的师爷尼采一样,宁可发疯也不应该在那么关键的时刻忘记“强力意志”而给他的徒子徒孙留下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