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三、经典的道器论
在《易·系辞》之前, 中国古典思想中已经分别有丰富的道与器的观念。尤其是道的观念, 百家竞相为之立说, 道家更有尽精微之功。器的观念不仅同器的制作与应用相联系, 同时由于儒家对器的象征意义的重视, 以及观器论人的方法, 使器的概念超越了经验描述的范围。但是, 只有到《易·系辞》将器与道相提并论, 把可见的东西与不可见的思想对象配对成双, 如此言器, 才是哲学的突破。
王弼本富于哲思, 惜其注《易》作品中没留下关于《系辞》的文字。不过以王弼崇无轻有的思想推测, 他也会是个重道轻器者。至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才对道、器作出更具哲学意味的诠释: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者, 道是无体之名, 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 形由道而立, 是先道而后形, 是道在形之上, 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 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 形在器, 不在道也。既有形质, 可为器用, 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
依字面意义, 形是道与器的分界。但《系辞》有“形乃谓之器”之说, 故谓“形在器, 不在道也”。
这一诠释真正有意义的增补之处在于: “凡有从无而生, 形由道而立, 是先道而后形”。这是把道器关系理解为有无关系以及先后关系, 但有引《老》入《易》的嫌疑, 容易导向轻器以及弃器这种与《易传》相反的立场。
同样是唐代的韩愈, 其名文《原道》, 则可以看作对轻器或弃器之道的纠弹。依韩愈, 圣人的伟大不在于抽象地宣道, 而在于制器以体道。韩愈在哲学上未形成以器为范畴的论述。宋儒虽接过韩愈拒二氏、卫道统的旗帜, 但其以心或以理为中心观念同佛、老相关精神观念相对抗的策略, 导致其即使论器, 也只能是谈道的影子而已。只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 才对道器关系有新的意识, 变道器为器道。王氏也是通过对《易·系辞》的诠释来表达其重器的观点的, 针对上道下器的说法, 他说: “上下无殊畛, 而道器无易体”, 断定“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 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其申论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无其道则无其器, 人类能言之。虽然, 苟有器矣, 岂患无道哉? 君子之所不知, 而圣人知之, 圣人之所不能, 而匹夫匹妇能之。人或昧于其道者, 其器不成, 不成非无器也。
无其器则无其道, 人鲜能言之, 而固其诚然者也。洪荒无揖让之道, 唐、虞无吊伐之道, 汉、唐无今日之道, 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 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 未有弟而无兄道, 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 诚然之言也, 而人特未之察耳。
故古之圣人, 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则谓之道, 道得则谓之德, 器成则谓之行, 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 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王夫之甚至把《易》的象爻辞全部理解为围绕着器而展开的知识价值系统。“故圣人者, 善治器而已矣。”“君子之道, 尽夫器而已矣。”“老氏瞀于此, 而曰道在虚, 虚亦器之虚也。释氏瞀于此, 而曰道在寂, 寂亦器之寂也。”其重器的思想立场, 同韩愈的《原道》十分一致。(参见王夫之, 第202 204 页) 但王氏有深刻的思辨能力, 为避免宋学蹈虚的覆辙, 他强调并深化了器的哲学意义, 把它从道的背影变成前台主角。
船山之后, 清代章学诚以“六经皆器”的说法, 再次表达了重器的观点: “《易》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 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 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 而不知六经皆器也。”“夫子述六经以训后世, 亦谓先圣先王之道不可见, 六经即其器之可见者也。后人不见先王, 当据可守之器而思不可见之道, 故表彰先王政教与夫官司典守以示人, 而不自著为说, 以致离器言道也。” (《文史通义·原道中》)其“六经皆史”说, 其实就是“六经皆器”论的翻版。
从器的观念在思想史上沉浮的命运, 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基本的走向, 就是它的被器重, 是同思想史上重经验、重实践、重制度、重经济等由虚指实的倾向一致的。越靠近近代, 这一特征就越明显。至魏源, 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名言, 实则就是“师夷之长器以制夷”的另一说法。但是, 这种思想趋势掩盖了不同器类的文化意义, 以至于后来把王夫之的“天下惟器”误会为“天下唯物”的证言。因此, 反思仍待继续。
四、古器新说
事实上, 物器观只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对器的概括, 但不同的器类有不同的意义, 或者说不同的器有不同的道。就道而言, 实用性的器, 即体现人类对自然知识的掌握, 以及根据自身的需要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技知识。功能性的器是人类沟通的工具, 如文字与货币。文字是沟通意愿、知识与信念的, 货币是交换财富的。没有沟通与交换, 共同体就不能形成, 社会就不存在, 更谈不上发展。而象征性的器, 则是体现观念价值包括道德、宗教及审美的符号。只重器的实用性, 就会出现重农轻商的思想; 只重器的象征性, 就会产生脱离实际、有文无质的倾向。现代科学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发展, 对不同器类的道的认识有深化作用。实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三大器类, 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 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是并存的, 是同一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依器而存的, 正是器的存在及运用方式, 把社会生活结构化。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道德、知识、信念、习惯等等, 都同掌握器的机会、态度、种类以及能力密切相关。孔子说: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那是因为他相信周代文明的器系统在总体上是合理的。从启蒙的立场看, 有道无道的关键可能就在于器系统的结构是否平衡, 不是防止有人越俎代庖的问题, 而是如何保证匹夫匹妇平等地拥有“问鼎”的权利。
关于器与道的相互关系, 王夫之说: “无其器则无其道??洪荒无揖让之道, 唐、虞无吊伐之道, 汉、唐无今日之道, 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船山一反传统道不变器变, 或道变才器变的思想, 提出器变而道变的观点。如果循三大器类的划分来观察, 就会发现这器与道关系的变与不变, 未能一概而论, 而各有各的规则。简言之, 实用之器是器道互变, 功能之器是器变道不变, 而象征之器是器不变而道变。当我们在远古的祖先第一次捡起一块石头投向猎物、砍砸树木或者挖掘泥土时, 这块石头就变成了石器。随后器的规模不断增大, 其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 一是品种的增加, 如从狩猎、牧耕、饮食、衣着、居住到运输的种种器具; 一是更新品种的水平, 如器皿从陶制变成青铜, 或运输工具从马车发展到飞船等等。原始的器具只是物理属性的直接利用, 再进一步是观象制器的简单模仿, 复杂的器具则是先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才能制作使用。而新知识的增长又与对固有的器的运用有关, 如技术实验。因此, 实用之器中, 器与道是互动的。由于实用器具的使用习惯是新器换旧器, 这种器道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功能之器不然, 器可以变, 道则是不变的。文字可以刻(或写) 在不同的材料, 如陶片、甲骨、青铜、竹帛、玉石、纸张或者液晶屏幕上, 字体可以有篆、隶、楷、行、草, 或繁或简的不同, 但是文字的基本功能几乎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可以用今文翻译古文, 甚至从古代经典寻找范文。货币也类似, 其材料可以有贝壳、玉石、金银、纸张的变化, 但作为储备与交换财富的符号, 从古到今是不变的。如果以有形及制作两点定义器, 无论文字还是货币都有把器隐蔽起来的趋势, 文字可以变成电脑系统中的计算符号, 货币则是银行互联网上一串串流动的数字, 它越来越缺少器的意义。但是不论作为载体的器是硬是软, 是明是隐, 文字与货币作为人类沟通的手段是不变的。象征性的器只要保存下来, 就能体现其价值。但是, 它体现的价值, 却未必是原初制作的意图所在。大到长城、故宫, 小到帝王的印章、祭礼上的酒具, 今日不是作为文物被保护, 就是作为古玩被收藏。它不再起传统那种军事、政治或宗教的作用, 其价值已经转换。我们说它器不变而道变。从实用的角度看, 器有新旧之分, 人情上是喜新厌旧。可就象征意义而言, 器有古今之别, 识器者往往是厚古而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