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
2014-04-03 01:02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今年是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今年是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简
今年是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简称“两论”)发表70周年,特作此文纪念。
我认为鉴于“两论”已发表70周年了,人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两论”,不能老是停止在学懂“两论”文本的基础上,更不能关闭在书斋中,应该用“两论”涵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和世界的新情况学习、研究“两论”。这就是不能把“两论”孤立起来,就“两论”而研究“两论”,必须把毛泽东写作“两论”的哲理渊源和传承“两论”的全部大量富于哲理的著作及其把中国和俄国革命相关的伟大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认真发现和总结出“两论”潜在的深层次绝妙内涵哲理,才能总结出毛泽东哲学的特点。
毛泽东哲学的特点是我多年来经常思索考虑的问题。根据矛盾特殊性法则,任何同类不同事物都有其特点。那毛泽东哲学与马列哲学比较有什么特点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中国革命胜利与苏联革命胜利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在特别困难条件下的伟大胜利的哲学根源是什么?把这些问题紧密联系“两论”学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能发现“两论”中潜在存在着的重大绝妙内涵,就能从深层次总结出毛泽东哲学的特点。这样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意义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创新的广义世界观和创新的广义方法论哲学的重大理论观点。
一、创新的广义世界观和创新的广义方法论哲学
首先,创新的广义世界观和创新的广义方法论是毛泽东哲学与马列哲学比较最重大的特点。
当然马列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广义的,只有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狭义的。然而辞海对“广义”的注释为:“范围较宽的定义。对狭义而言”(见辞海第951页,本文所引辞海全部为1989年版一卷本)。从而可知其一,只要宽一点点都是较宽的,这样的广义在实际运用中没有什么意义的。其二、并没有要求到研究对象的直接、间接相关范围全部因素的程度。我规定创新的广义为:“范围最宽的定义”。就是要对研究对象的直接,间接相关的全部因素都必须一个不漏地考虑到。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从中抓做最主要的矛盾及其相关的全部矛盾,根据因时因地等客观条件而解决之。从而可知“范围较宽的广义”与“范围最宽的广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天壤之别。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些重大观点从以下事实可以证明:
1、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在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的11月7日,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整个资东主义世界处于经济危机的大肃条时候,和在1914年至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这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欧、亚、非洲的33个国家参加,卷入战争漩涡的人口15亿,死伤3000余万人,从1914年6月至1918年9月共计历时四年零3个月(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词条辞海第2116页),极大地削弱了整个资东主义世界和沙皇俄国力量的情况下,俄国资产阶级联合俄国的无产阶级才取得了推翻俄国沙皇的二月革命胜利。在彼得堡形成了两个对峙的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同年四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政府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经过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宣传组织活动,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俄历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举行中央全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案,到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起义士兵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布了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倒台和苏联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详见“十月革命”词条,辞海第130页)。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吸取了巴黎公社(见辞海“巴黎公社”词条第115页)革命起义失败的教训,迅速地组织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政府机关的建设和加强了军队建设,以致于能够击溃从1918年至1920年期间发生的多次外国武装干涉和本国的武装叛乱(详见:“苏维埃国内战争”词条,辞海第641页)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从以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摘录论述,说明了苏联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是在国际国内资产阶级都因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重大打击后,力量都比较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苏联工人阶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革命是通过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实现的,胜利来得相当快,从宣布武装起义到夺取全国胜利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这些就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中国革命的胜利与苏联比较则时间无比的漫长,斗争无比的艰辛。这是因为中国革命极端困难的条件决定了的。中国已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和人民长期积贫积弱,近代工业相当落后,产业工人的力量相当弱小,整个国家基本上都处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然而国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新兴的买办官僚集团和国际帝国主义勾结的强大力量都处于巩固、上升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根据以上原因规定了中国革命不能走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只能走在农村逐步积蓄革命力量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些深含“两论”哲理渊源和传承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毛泽东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井冈山的斗争》和“三战”(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包括“两论”本身等著作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述。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如果继续去攻打长沙,依然继续走失败的“南昌起义”至“广州起义”,以及上海市的三次武装起义以攻打大城市的起义道路,中国革命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与俄国比较国情不同,当时国内国际敌人的背景不同,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极其巨大的差异性不同。
毛泽东能够独辟蹊径,独树一帜,选择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在当时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是从哲学指导上提升到发展了马列哲学特点的创新的广义世界观和创新的广义方法论哲学的重大依据。
3、毛泽东在“两论”中分析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事物的矛盾运动的层次过程都到了入细入微的程度。我通过计算发现在《实践论》中共用了50个层次的“过程”,124个层次的“认识”和80个层次的“实践”。在《矛盾论》中“矛盾”共用了412个层次,共用了事物运动的“过程”66个层次,再加上“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见《矛盾论》毛选一卷第319页)的412个层次的矛盾过程,则是478个层次的“过程”。这些分析论述对于指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和应该怎样认识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解决的条理化过程及解决办法,都论述得精细入微,精辟全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