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由上可见,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惊奇”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审美命题,不少理论家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些阐述主要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提出的,往往把它视为艺术创作中使读者或观众获得审美快感的必要前提。
二
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中,有着许多与西方所说的“惊奇感”非常相似的论述,如“惊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等说法。这些说法颇为普遍地见于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价之中。说某人的诗作“有惊人句”,这是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度称赞,几乎可以说是最高品级的认可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惊人 ”,侧重所反映的是作品的艺术效果。
“惊人”在诗人的自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价值目标的追求。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李清照的“学诗漫有惊人句” (《渔家傲》)等等,都体现出诗人对自己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的追求。杜甫以“惊人”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也将“惊人”作为“佳句”的尺度。
在更多的时候,“惊人”、“惊心动魄”等,是在对诗词审美价值的高度评价时提出的。如杜甫称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对李白诗艺术成就的极高的赞美。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很有趣味的诗,也是以“惊人”作为对诗才的夸赞:“才子风流咏晓露,倚楼吟住日西斜。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 (《偶作》)宋人吴可的《学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惊天动地”是对谢诗的极高评价,也是指大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名句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所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论诗时说:“公之选诗,可谓一归于正,复得其大矣。此事更无他端,即公所谓‘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一诀尽之矣。试取所选之者读之,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如其不然,便不是矣。” ⑧“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的社会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也是儒家诗学的基本观念,而徐渭则认为如果诗能够使人读之如“冷水浇背”那样“陡然一惊”,也就达到了“兴观群怨之品”了,否则即不是。实际上,徐渭是把“陡然一惊”作为诗歌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了。清人赵翼是把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置于一流的大诗人、大词人的地位的,他在评价遗山词时说:“遗山词修饰词句,本非所长;而专以意为主。意之所在,上者可以惊心动魄,次亦沁人心脾。” ⑨ 他认为遗山词的上乘之作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这是对遗山词的高度评价。清人刘熙载评陆机乐府诗云:“士衡乐府,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虽子建诸乐府且不得专美于前,他何论焉!” ⑩ 认为连曹植的乐府诗也不在其上,而其审美效应主要是“能令读者惊心动魄”。清人刘体仁在词学中也借用徐渭的说法,以“惊心动魄”为词的妙境:“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 11 这些材料都说明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同样是普遍重视“惊奇”的美学意义的。在关于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的领域中,“惊人”、“惊心动魄”、“惊天地,泣鬼神”等,都是超乎寻常的评语,往往是对所认为的最高审美价值的评判。
“惊人”、“惊心动魄”等美学要求,主要是侧重于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惊奇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中表现为对卓异的语言创造之提倡。也就是要锻造锤炼具有震撼力的警句,来作为作品的“高光点”。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这里所说的“警策”,即是在诗文中最能竦动读者的警句,此乃全篇最见华彩的句子,也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有了它,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虽然作品的词语都是颇有条理的,但却有赖于警句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警句虽然只是“片言”,却是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宋人吕本中认为“警策”即“惊人语”,他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之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1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的“秀”,即以“卓绝”而秀出众作的,《隐秀》篇云:“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赞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在刘勰的创作论文艺思想中,“隐秀”是一对有重要价值的美学范畴。“隐”指作品余味曲包,含蓄无尽;“秀”指卓绝独拔,警策竦人。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为表里。范文澜先生注云:“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独拔者,即士衡所云‘一篇之警策也’。” 13 刘勰在《隐秀》篇的赞语中突出地强调了秀句所产生的“动心惊耳”的效果,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对审美惊奇感的重视,是有深远影响的。
三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具有“惊人”的审美效果的篇什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如果略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诗词的“惊人”效果,情形大致有这样几种:或是诗词的意象奇特,匪夷所思;或是整体意境的雄奇壮伟,气势磅礴;或是比喻联想的奇妙绝伦,令人惊奇;或是语言锤炼不同凡响,句法奇拗;或是立意警策透辟,使人读之如醍醐灌顶。
诗词中产生“惊人”效果的,有许多是因为意象创造的奇特不群,匪夷所思,给读者以令人错愕惊奇的感觉。宋人杨万里论诗中的“惊人之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