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另外一种看法,在认可惊奇感的产生是上乘作品的价值尺度的同时,却认为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处心积虑地刻意寻求,而恰是在主体的情感与外物的偶然的审美感兴之中,也就如宋人戴复古所说的:“诗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吟情。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 (《论诗十绝》) “惊人句”的产生,是在偶然的契机中得到的,“费尽心机”反而无法获得。杨万里也称:“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下横滩山望金华山》)认为正是在诗人与自然的感兴中便有奇句产生。唐人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评刘?虚诗云:“?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 21认为刘诗“便惊众听”的结果,是因为诗人在情景相遭中“忽有所得”的。
与之相近的一种观点,认为诗之奇特而产生“惊人”的效果,并不在于诗的语言、意象迥异于寻常,恢谲诡异,而恰恰是合乎日常情理的精彩描写,便可获得“惊人”的审美效应。如清人贺贻孙便说:
吾谓眼前寻常景,家人琐俗事,说得明白,便是惊人之句。盖人所易道,即人所不能道也。如飞星过水,人人曾见,多是错过,不能形容,亏他收拾点缀,遂成奇语。骇其奇者,以为百炼方就,而不知彼实得之无意耳。即如“池塘生春草”,“生”字极现成,却极灵幻。虽平平无奇,然较之“园柳变鸣禽”更为自然。“ 枫落吴江冷”、“空梁落燕泥”,与摩诘“雨中山果落”,老杜“叶里松子僧前落”,四“落”字俱以现成语为灵幻。又如老杜“杖藜还客拜”、“旧犬喜我归”,王摩诘“野老与人争席罢”,高达夫“庭鸭多喜雨”,皆现成琐俗事,无人道得,道得即成妙诗,何尝炼“还”字、“喜”字、“罢”字以为奇耶? 22
贺氏眼中的“惊人之句”,并非是离奇诡谲的东西,而恰恰是以“现成语为灵幻”的产物。“眼前寻常景,家人琐俗事”,是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人们的感知对这些事物处于麻痹状态,而实际上却是未尝被人们所真正认识和得到审美感受的。“人人曾见,多是错过”,正是指出了这种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遮蔽状态。诗人则以对自然和社会那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敏感的审美触角,发现了其中的艺术价值所在,于是以颇具新鲜感的笔触予以“陌生化”的表现,将平素人们熟知却缺少真正的审美感受的事物,以非常特征化的细节或动态表现出来,从而使被遮蔽的事物,得以审美地敞亮。恰如海德格尔在评论梵高的《农鞋》时所说:“这幅画道出了一切。走近这幅作品,我们就突然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其况味全然不同于我们惯常的存在。——一个存在者,一双农鞋,在作品中走进了它的存在的光亮里。” 23 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被人们视而不见的事物,敞亮了令人惊讶的美。
五
惊奇,无论在中国抑或在西方,都是引起广泛重视的审美现象。但都尚未作为一个美学理论范畴加以提炼,而是在论著中零散地涉及。在西方美学家那里,惊奇是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因而常被称为惊奇感。应该说,惊奇感的论述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中还是较有理论深度的。同时,惊奇感还被作为审美快感的前提。由于有了惊奇感,方才有了快感的出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奇给人以快感”,可视为一个有着普遍意义的审美心理命题。而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惊人”、“惊心动魄”、“惊动千古”等,也都是非常普遍地存在着的审美观念,同样可以用“惊奇”加以整合概括。由此看来,中西美学真还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中国美学体系中,“惊奇”(“惊人句”、“惊动千古”、“惊心动魄”等)基本上属于审美功能方面的范畴。“惊奇”首先是作为诗人作家们的价值目标所系,也是创造主体的审美追求所在。中国文人渴望永恒的价值与意义,所谓“不朽之盛事”。而能否永恒、不朽,要看是否能够“惊人”!所谓“惊动千古”,即道出了“惊奇”与永恒的联系。“惊奇”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又在很多情形下是指作品本身的奇特灵幻的审美属性,同时,也指它们所产生的十分卓绝的审美效果。如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24 ,王世贞所说的“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乃为贵耳” 25 ,等等,都指惊奇所产生的非同凡响的效果。
从美学的意义上看,惊奇感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整合,提炼成审美范畴。这在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词创作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础,使得这个范畴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而是来源于丰富的艺术实践,现在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学理上的升华!
注 释
①《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页。
②《什么是哲学》,《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02页。
③《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5页。
④《诗学·诗艺》,第88页。
⑤《神曲的辩护》,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4页。
⑥《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96页。
⑦《布莱希特论戏剧》,引自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6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93页。
⑧《答许口北》,见《徐渭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2页。
⑨《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⑩《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七颂堂词绎》,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3页。
12《童蒙诗训》,见郭绍虞编《宋诗话辑佚》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4页。
1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33页。
14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5引自《诗人玉屑》卷十四,第290页。
16《昭昧詹言》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