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特质(3)

2014-05-20 02:32
导读: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我们不可不承认托尔斯泰(Tolstoi)的不抵抗主义,是辱没人格民族自灭的谬说。我们不可不

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我们不可不承认托尔斯泰(Tolstoi)的不抵抗主义,是辱没人格民族自灭的谬说。我们不可不承认尼采(Nietzsche)斯特勒(Stinor)诸人的强力唯我主义,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一个人一民族若没有自卫的强力,单只望公理昌明、仰仗人饶恕和帮助的恩惠才能生存,这是何等卑弱无耻不能自立的奴才。

后来的「战国策派」的理论中类似的说法就更多了,这也说明时势是怎样迫使我们的知识份子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的。

2.3 反思的反思

  记得《独立评论》上有讨论党化教育的文章,引用罗素《教育论》中的一段话:「近代日本,是以国家的强大为教育重要目的的一个好例。他的教育目的,唯在制造爱国的国民和灌输有益于国家的智识。我不能过赞他们的成功。自从勃尔提督的舰队叩日本国门以来,日本几乎不能自存;除非我们说自存是有罪的,他们的成功足以表白他们方法的不错。但是只有在绝望的情形下,可以用此种方法,没有立刻的危险而用这样的方法,是大错的」。文章认为,危急存亡情形的国家希望借教育的力量,来唤起人心发生效用,那么,「社会目的的宣传,自然比个人目的重要」58。

  40年代似乎就是这样的危急存亡情形,「战国策派」提倡的虽然不是党化教育,但也类于「社会目的的宣传,自然比个人目的重要」,但「战国策派」是不是应该在提倡「大政治」、「英雄崇拜」等一系列理论时特别指出这种提倡只是权宜之计,同时也时时警惕将会由此带来人们思想上的偏执和狭隘呢?罗素的话也许给我们观照「战国策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

  「战国策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派别,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实碰撞的产物。它不仅自有渊源,而且与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一脉相承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人文知识份子不变的济世情怀。它的出现,它所受到的巨大非议,无不彰显着它的存在和它存在过的那个特殊时代;它是由学者发起的,处处凸显了作为学者在当时所想做到的,所能做到的。不管怎么说,对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是努力过了,虽然这种努力还是一种不大被认可的努力。

 

 

注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鲁迅:〈文化偏至论〉,见《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页49。
2 陈铨:〈文化的改建──人生观的改建〉,《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1943 年9月7日。
3 范长江:〈昆明教授群中的一支「战国策派」之思想〉,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201页。
4 林同济:〈我看尼采──《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着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页233。
5 〈编辑按语〉,《战国》第二期,1941年12月10日。
6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台湾:台湾昭明出版社,1980),页37。
7 陈铨:〈德国民族的性格和思想〉,《战国策》第六期,1940年6月25日 。
8 柯伟林(William C. Kirby),陈谦平等译:《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9 陈意新:〈中德关系与中国现代化模式〉,《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年10月号。
10 丁建弘、李霞:〈中德学会和中德文化交流〉,见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页265-75。
11 刘殿君:〈30年代中德军事关系及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见《人文杂志》1998年第一期。
12 季羡林:《留德十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3 陈西滢:《西滢闲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4 张辉:〈德国美学的东渐及其媒介研究〉,见《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页369。
15 陈铨:〈法与力〉,《战国》第26期,1942年5月27日。
16 林同济:〈廿年来思想转变与综合〉,《战国策》第十七期,1941年7月20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7 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9月7日。
18 陈铨:〈论坛·二十年前的错误〉,《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9月7日。
19 雷海宗:〈五四献言〉,《周论》第一卷第十七号。
20 陈铨:《狂飙》(上海:正中书局,1942)。
21 林同济:〈廿年来思想转变与综合〉,《战国策》第十七期,1941年7月20日。
22 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9月7日。
23 雷海宗:〈五四献言〉,《周论》第一卷第十七号。
24 林同济:〈力〉,《战国策》第三期,1940年5月1日。
25 林同济:〈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着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页168。
26 汪晖:〈预言与危机〉,《文学评论》1989年第四期,页37。
27 刘桂生、张步洲编:《台港及海外五四研究论着撷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页81。
28 〈通信〉,《新潮》第二卷第二期,1919年12月。
29 林同济:〈编者住〉,《战国策》第三期,1940年5月1日。
30 陈铨:〈文化的改建──人生观的改建〉,《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9月7日。
31 注25林同济:〈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
32 林同济:〈大夫士与士大夫──国史上的两种人格型〉,《战国》第17期,1942年3月25日。
33 潘光旦:〈抗战的民族意义〉,《今日评论》第一卷第二期。
34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第七卷第一期。
35 林同济:〈嫉恶如仇──战士式的人生观〉,《战国》第19期,1942年4月8日。
36 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战国策》第3期,1940年5月1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7 沈从文:〈读《英雄崇拜》〉,《战国策》第5期,1940年6月1日。
38 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战国策》第9期,1940年8月5日。
39 雷海宗:〈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今日评论》第一卷第四期,1939年1月22日。
40 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战国策》第3期,1940年5月1日。
上一篇:《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