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2)

2014-05-27 01:08
导读:生物 ),众心所归,又要求集中精神,各自意守每个部位的'一'(即主宰)。如头之一为顶,七正之一为目,腹之一为脐,脉之一为气,五脏之一为心,四肢之
生物),众心所归,又要求集中精神,各自意守每个部位的'一'(即主宰)。如头之一为顶,七正之一为目,腹之一为脐,脉之一为气,五脏之一为心,四肢之一为手足心,骨之一为脊,肉之一为肠胃。而守一就是为了延命。因此,他们认为'凡事各自有精神',世间万物'各自存精神',只要精神充沛,万物才能茁壮成长,人才能健康。二是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在他们看来,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真人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如果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不和,则天下混乱,人亦会有灾害。三是人体各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处有病,他处皆伤。《太平经》中说:'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三统反俱毁灭。若人无头足腹,有一之者,便三凶矣。' 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悬象还神法纯属宗教性祈祷外,《太平经》中的草木方、生物方、灸刺法等都带有整体治疗的性质,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法。例如作者谈到灸刺疗病的原理是,调安人体三百六十脉,使阴阳之气相通而除病。理由很清楚,人体脉络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五脏,脉络无时不在移动,人有病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灸刺即在调安脉络,使其恢复正常。虽然灸刺并非涉及人体所有经络,但灸刺一穴即动全身,调一脉即治疾病,这都是以人身为一整体来治疗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经》的作者十分重视精神治疗在医治疾病中的作用,也特别强调以人身内在因素来增强自身健康,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若欲长寿,应当爱气尊神重精。这些观点逐渐成为道教医学的核心并被历代道教医学家所继承发扬。如晋代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在整体治疗中将精神与形体,人们寿命的长短与道德修养相联系,认为只有精神、躯体都无病才健康。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论述的观点也与整体治疗息息相关,一是强调'精神内伤,身必死亡。''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认为'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例如陶弘景谈到养生应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切忌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按照陶弘景的观点,以上十二少、十二多,除了多事即形疲,多笑即伤脏,多怒即百脉不定外,其他各项都与精神有关。总而言之,即是养神与养形并重,两者都是人体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陶弘景在引用歧伯、彭祖、《名医叙病论》等论及人的寿命的长短时,也指出'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贬筋肉',对身体十分不利,而'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即可延年益寿。二是对于房事养生中的禁忌,他既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忌中对夫妻双方交接中的精神影响,也分析了对双方身体的损害。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是一个集内外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等为一身的医学专家,他的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精神与形体为重,他在论述保胎与胎教时,既强调孕妇注意身体,勿饮酒,不乱吃药,又要求孕妇观珠玉、宝物,礼乐、诵诗书,见道德高尚的人,注意居处简静,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精神与形体的相互密切关系。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道教医学中也含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不过道教学者毕竟看到了精神与形体相结合、相互依存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精神与形体进行整体养护或治疗的问题,这在中国中医学与未来医学的发展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提倡辨证治病

 

道教医学在实施过程中提倡辨证治病,主张治疗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

首先,认为食疗是治病的基础。如陶弘景认为:'饮食过差,百病萌生。'(《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孙思邈明确指出药与食的辨证关系:'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千金要方》卷26《食治》)将食治放在治疾病的重要位置,注意人与自然、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了食物是人体营养之根本,人体只有得到食物的供养,才能健康成长,抵抗疾病。主张一年四季的饮食应有区别,如春季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不宜过食辛热及酸味之品,应常食梨、甘蔗等清淡甘凉之物;夏季炎热,肌腠开泄,汗出较多,不可贪食生冷、寒凉,勉伤脾胃,宜食清淡、利湿解暑之品,如西瓜、冬瓜、绿豆汤之类;秋季干燥而凉,燥咳较多,故应食梨,苹果,鸟梅之类酸甘化阴、清润之品;冬季寒冷,人体耗散热能较多,宜食辛热、血肉有情之物,如鳖、龟、羊、狗肉之类。食治还须注意地方性,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相同。我国地域广阔,东南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气寒,多燥寒,宜辛润之品,这样,采取综合辨证,分别对待的方法,方能达到治病效果,有益健康。

其次,要求区别对待男女老幼的疾病,主张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即使是同一疾病,症状多种,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及变化不尽相同,用药也应有所差别。正如陶隐居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序》)中所说:'病之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方千卷,犹未尽其理。'

在辨证治病中,对药物的性质进行了辨证分析,认识到同一药物会因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相异的效果,医生对药方应细加斟酌。即:'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指出药'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乃为不害,或能有制持之者'(《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梁陶隐居序》),如'甘草丸'有防己和细辛,其性本来相恶,但二者合用就能清除有害的因素;半夏本来有毒,但与其相畏的生姜合用,就能克服它的副作用。在这些理论及实际运用中,无不渗透了道教医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对几千来中国医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试析道家伦理思想的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