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东方智慧的魅力(2)

2014-05-30 01:05
导读:儒学大约在当汉武帝定儒家于一尊时就传入朝鲜半岛了,同样是朝鲜半岛古代文化的核心。公元十一世纪,高丽朝的崔冲振兴儒学有功,被时人尊称为海东

    儒学大约在当汉武帝定儒家于一尊时就传入朝鲜半岛了,同样是朝鲜半岛古代文化的核心。公元十一世纪,高丽朝的崔冲振兴儒学有功,被时人尊称为"海东孔子"。公元十三世纪末,程朱理学传入高丽,忠宣王时,国子学改称成均馆,其名乃出自《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相传"成均"乃周朝之学宫)成均馆学官郑梦周在明伦堂讲程朱理学,影响极大,被推为"东方理学之祖"。继高丽朝而起的李朝(1392-1910),史称"儒教王朝",是朝鲜理学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十六世纪,理学大师辈出,其中如李滉(号退溪,1501-1570),毕生研究朱子学,著作甚富,在一些方面发展了程朱的思想,世人誉为"海东朱子"。他的学说,对于日本的朱子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儒学最初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相传,约公元四世纪后叶,朝鲜半岛百济的王仁携《论语》东渡日本,公元六世纪时,百济又多次派五经博士至日本讲经。从此,儒家经传在日本广为流传,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圣德太子是日本古代文化的奠基者,公元七世纪初,在他制订的十七条宪法中,除第二条讲"笃敬三宝"为推崇佛教外,其余各条都贯穿了儒家的精神,如第一条讲"以和为贵","上下和睦",第七条讲"克念作圣",第十六条讲"使民以时"等等。从公元八世纪初至十世纪(奈良朝与平安朝前期),儒学十分兴盛。之后曾一度低落,然至江户时代(1603-1868),儒学复兴,以至在明治维新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儒学在日本有许多发展,特别是在江户时代,学者们致力于儒学的日本化,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如藤原惺窩(1561-1619),林罗山(1583-1657),中江藤樹(1608-1648),山崎闇斋(1618-1682),山鹿素行(1622-1685),贝源益轩(1630-1714),荻生徂徕(1666-1728)等。如果说,在朝鲜李朝的五百年间,完全是朱子学独霸的话,那末,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二百六十余年间,则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景象。特别是阳明学,由于其理论中包含着某些自尊自心、身体力行等思想,日本幕末一批思想家,如佐藤一斋(1772-1859),佐久间象山(1811-1864),吉田松荫(1830-1859)等,即利用他来鼓吹解放思想,力行务实,吸收洋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治维新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越南,儒学传入也极早(约汉武帝时),三国两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动乱不宁,一批士人避居越南,同时也就进一步传播了儒学。陈王朝时(1226-1400)理学传入,朱子学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继起的后黎王朝(1428-1789)和阮王朝(1802-1883)更是独尊儒学,并效法中国科举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使儒学更加深入民间。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485左右)。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至十三世纪初,由于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入侵,致使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近代印度开展了复兴佛教的运动,于十九世纪从斯里兰卡反传回来。
    佛教,特别是在大乘佛教,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宗教,其内容之广博深奥,其典籍之浩翰,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佛教教义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即所谓"四法印"。这是佛教教义确立时,与当时印度其他宗教或学派相区别的标志,是为释迦牟尼所认可的。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徒们即以是否合于此"四法印",来判别佛法与非佛法的。这四句话里,可以说包括了佛教对于客观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境界的全部基本观点。一切皆苦,是佛教对世界、人生的根本看法,是全部佛教哲学理论的出发点。释加牟尼成道时所总结的" 四谛"(四条真理),就都是围绕着一切皆苦来论说的。"四谛",即所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种种痛苦(即一切皆苦),集谛是说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和理由,灭谛是说消除痛苦达到理想的境界(涅槃),道谛则是说实现理想境界的方法。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刹那生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或现象。佛教把那种主张有常住不变的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叫作"常见",认为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没有常住的自我(相当于灵魂)或自性。人们如果不能认识"无常""无我"的道理,而是执着于"有常""有我",那就是自寻烦恼,亦即是痛苦的原因。涅槃寂静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解脱,是一种根本消灭了苦果苦因,摆脱了生死轮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教的全部理论和方法,可以说都是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而铺展开去的,都是为这些基本观点作论证的。如,以缘起理论说明"诸法因缘生",离开各种"缘"(关系或条件)也就不能生起诸法(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而证明"无常""无我"的道理;以"十二因缘"理论说明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和原因,三世轮迴的两重因果等。 中国大学排名
    在原始佛教那里,主张通过苦行来达到解脱,强调严格的戒律和远离尘世的出世主义。在现存原始佛典中,除了大量记述佛陀(释迦牟尼)生平和成道、传道事迹者外,主要内容是讲戒律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道德规范和理论。到大乘佛教出现后,佛教的宗教哲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如,马鸣(Asvaghosa  ,约公元一或二世纪)、龙树(Nagarjuna  ,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提婆(Aryadeva  ,约公元二至三世纪)、弥勒(Maitreya  ,约公元四至五世纪)、无著(Asanga  ,约公元四至五世纪)、世亲(Vasubandhu  ,约公元五世纪)等,都是其中最著名者,是大乘佛教两大派理论的创始人。

前期大乘佛教是由马鸣、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派(或称"空宗")。这一派的主要理论,可以用龙树《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一首偈来概括:"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什么?龙树解释说:"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这是说,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陀、涅槃等)都是一种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即没有实在的实体性)。因此,无论是说有还是说无,都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假设的名相(概念)。正确的途径是,既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这就是中道的理论。"中观"派为了不落于断灭空,又提出了"二谛"说。对无明凡夫说俗谛,即说有;对上根菩萨则说真谛,即说空。他们为了彻底否定名相,给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对范畴都加上了否定辞,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他们的论证是十分抽象和烦琐的,他们的前题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但在这中间也表露出了不少的辩证法思想。

上一篇:试析亚里士多德正义观探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