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2)
2014-06-14 01:07
导读:因此,我们不应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去套中国哲学的概念。我们只能在对中西哲学概念的涵义作出具体的比较分析中,以揭示中国哲学不间于西方哲学的挎点
因此,我们不应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去套中国哲学的概念。我们只能在对中西哲学概念的涵义作出具体的比较分析中,以揭示中国哲学不间于西方哲学的挎点,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削足适履",而使我们可以对中国哲学作较为合乎实际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上述各个方面的分析虽然也很难,但相对地说大体还可以做到,但如果我们要为中国哲学建构一概念体系那就困难得多了。因为我们从总体上为中国哲学建构一概念体系,这个体系当然应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可能有的,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且,我们确也可以从各种角度来为中国传统哲学建构适当的概念体系,如我在那篇《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就是一种尝试。它是从存在的本源、存在的形式、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三个方面来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的,这样一种建构的思考方式大体上仍反映了1949年以来哲学教科书的某些影响。现在我想,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问题。如果我们从"真"、"善"、"美"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或者更有意义。
照我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天道)和"人"(人道)是一对最基本的概念,它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属于"真"的问题;由"天"、"人" 这对概念可以推演出"知"和"行"这对概念来,它应属于"善"的问题;由"天"、"人"这对概念还可以推演出"情"和"景"这对概念来,它应属于"美"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属于"天"和"人"概念系列的有"自然"与"名教"、"天理"与"人欲"、"理"和"事"等等,而说明这对概念关系和状态的概念可以有"无"与"有"、"体"和"用"、"一"和"多""动"和"静"、"本"和"末"等等。属于"知"和"行"概念系列的有"能"和"所"、"良知" 和"良能"、"已发"和"未发"、"性"和"情"等等。属于"情"和"景"概念系列的有"虚"和"实"、"言"和"意"、"隐"和"秀"、"神韵"和"风骨"、"言志"和"缘情"等等。当然,在这三套概念系列之中也存在着交叉,例如,"虚"和"实"也可以列人、"天"和"人"这对系列之中。而说明概念的关系和状态的概念往往又都和这三个不同概念系列有关。如果我们把"天"和"人"这对概念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摆脱长期以来把"思维对存在"的二分相对立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条,而能根据中国哲学的实际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了。这里我并不认为,我这样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是唯一合理的,不过它总是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和较为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如果我们认为上述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一种合理的有意义的建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由上述三对基本概念构成三个基本命题:这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真"、"善"、"美"的表述。
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这次会议特设了"中国哲学圆桌会议",我在这个圆桌会议上有个发言,题为《儒家哲学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我把先秦儒学看作是儒学的第一期;在外来印度佛教冲击后建立的宋明理学(即新儒学)为儒学发展的第二期;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是指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的现代新儒学,它是由熊十力、梁漱溟创立,经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发展的现代新儒学。1983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作研究,刚刚开始了解一点现代新儒学,当时我总觉得牟宗三等先生夸大了儒学的现代意义,又有意无意地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来套中国哲学。由于从五四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们把很大力量花在论证"内圣"之学可以开出适合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外王"之道来,以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格局,同时又在论证"心性"之学经过"良知的缺陷"可以开出科学的认知系统,以便使中国哲学也有一个可以与西方哲学并立的知识论体系。可是我认为,我们似乎不必由这条路子来考虑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想,也许可以找另外的路子来考虑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在圆桌会议上提出,儒家第三期发展可以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上来探讨,在刘述先兄《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议纪行》有一段记述我当时发言的情形说:"会议的最高潮是由北大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杜维明教授担任翻译。汤一介认为儒学的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虽然因为通过翻译的缘故而占的时间特长,但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讲完之后全场掌声雷动,历久不息。"1984年我把上述发言加以补充,以题《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发表于这年《中国社会科学》第四期上,后来又加以补充,以题为《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收入《儒道释与内在超越》一书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我的论文中,不仅认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而且也是道家甚至中国化的佛教(如禅宗)思想的基本命题。所谓" 天人合一",它的意义在于解决"人"和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哲学家都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且许多古代哲学家都明确地说:哲学就是讨论天人关系的学问。"知行合一"是要求解决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应如何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及应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就是关乎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认识原则的问题。"情景合一"是要求解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和其创
作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涉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等各个方面。但是,"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根本的命题,它最能表现中国哲学的持点,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宇宙总体统一的发展观,因此"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是由"天人合一"这个根本命题派生出来的。这是因为,"知行合一"无非是要使人们既要知"天(道)"和"人(道)"以及"天"与"人"之合一,又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