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成员,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这当然包括对儒学的理解、欣赏与研究。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八十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以为,要讨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澄清有关对儒学的误解与非难,不能不对儒学有起码的体认,不能不借鉴、开发儒家文化的资源。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比较宗教学的不同途径,以不同的方法论视域,研究儒家文化在历史与现实发展中的价值与功能,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结论。当然,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导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一、关于对女性的看法
儒学作为前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无疑有许多过时了的糟粕,需要我们检讨、批评。例如有关女性的看法,确实有一些负面的东西。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有不少人马上脱口而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笫25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曾有一位李燕同志在某年的《中华儿女》海外版笫三期撰文指出,这里的"女子"应作为"汝人"讲,是说"你那里的年轻人"。李燕说,《论语》中"女"字凡十七见,除一处"女乐"作"歌女"外,其它都指"汝"。李燕认为,说孔子骂女人,并无任何旁证。杜维明先生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不是性别论说而是政治论说,包括了男人与女人。意即政治领导人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在相处时要特别小心,不能太亲近,又不能太疏远,否则他们就会无礼或怨恨。怎样处理这种复杂关系,不被他们所蛊惑,又要他们帮助你维持行政运作,这是政治艺术。因此,孔子这句话不是歧视妇女的性别论说。[2]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上帝)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峻,其程度大太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还有关于"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问题,也是颇令人诟病的。五四以来,几乎所有知识人都因此而咒骂程颐,咒骂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不近情理,简直是魔鬼。前辈学者、已故海外著名儒学思想史家陈荣捷先生多次辩解过。陈先生说:"程颐讲这一句话是从一个很大的范围来讲的,是' 义'同'利'的问题。这就是孟子的问题。在人碰到抉择的问题时,'义'与'利'应选择哪一个呢?孟子讲应选择'义',不可重'利'。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应宁可选择为义,不可重利。而且,程颐有一侄女成了寡妇。她父亲帮她再嫁。程颐为她父亲写行状,曾称赞此事。那程颐本身是否自相矛盾呢?不,其实这两件事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围,也就是儒家所谓的'经'、'权'之分。'经'是指那个时候寡妇不应再嫁。'权'呢?是指有时可顺应情况而稍做改变的情形。" [3]陈先生的解释非常清楚,"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主要是指价值选择,义利关系,是指传统社会里的官员、知识人等的人品气节操守问题。当然,在前现代民间社会,寡妇再嫁成为问题,贞节牌坊下有无数妇女的血和泪,这是时代的限制,儒家文化也有责任。陈先生指出的经权关系也值得我们重视。
我顺便还要说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问题。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第9章。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孔子的愚民政策,提倡奴性云云。也有人使用不同的断句方法,来作不同的理解,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荆门郭店楚简出土的《尊德义》篇,对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提供了新的材料与思路。该篇指出:"民可使道(导)之,不可使知(智)之。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联系上下文,这里说的不可使智之是不可强加于人,强调为政者哪怕有再好的政令、主张,也只有在老百姓理解了以后才能慢慢推行。[4]
二、关于所谓"儒家与腐败"
刘清平先生近来发表文章大谈儒家血缘亲情与腐败的关系[5] ,所举例证是《孟子》中有关舜的讨论,兼及《论语》中有关"子为父隐"的问题。七千字的刘文用了二十余处的"徇情枉法"、"任人唯亲"、"腐败行为"、" 腐败份子"、"典型的腐败行为"、"典型的徇情枉法"、"典型的任人唯亲"、"无可置疑的腐败行为"、"无可否认的腐败行为"等等字句,足见事体之严重。我在这里先把原始材料录下来,再作讨沦。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6]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7]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何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