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4)

2014-06-14 01:03
导读:儒家仁义忠恕之道主要是对执政者和知识分子的要求。传统吏治,一方面有其制度性的制约,另一方面是通过道德自律的内在控制。不能认为这些都是苍白

儒家仁义忠恕之道主要是对执政者和知识分子的要求。传统吏治,一方面有其制度性的制约,另一方面是通过道德自律的内在控制。不能认为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彼时社会空间较大,传统儒生关切民间疾苦,批评时弊,参与社会政治,弹劾贪官污吏,使道统、政统、治统、学统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所谓"道"与" 道统",主要是指核心价值、终极信念。它与学术传承、经世实践、治民方略是相互配合的。儒生修养自身,具有道德资源和人格力量,有抗议精神,追求并护持" 道"。按钱穆先生的看法,周代以来,中国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了,即以王权代替神权,又以师权来规范君权。在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士的作用及其一流品的精神影响很大。在儒家,道德的正当优先于政治上的利害。[13]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亦有其合理性。儒家的民本思想、抗议批判精神与以德抗位的传统无疑成为社会正义的表征,是历代清流的政治资源。儒家文化有很强的民间性与草根性,民间不识字的老人、妇女亦怀抱同样的价值,以身教教育后代做正直的人,重视教育,有仁爱恻隐悲悯之心,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敬老尊贤"等意识。《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中的"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一家""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实是来自民间的,后经儒生的总结,用以指导、批评现实。

党先生及他称引的几位青年学者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二分来批评儒家政治思想。殊不知,中国政治思想史方面的真正的专家萧公权先生在留学多年,精研西洋政治史之后,对他的恩师Sabine奉为至宝的、休谟的上述二分法提出批评与反省。萧公权指出:"中国文化当中固然有不合时、不合理的成分,但也有若干观念仍然有现代的意义。例如'民惟邦本', '天视自我民视','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乃至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弗遂'等,在今日任何'文明的社会'里可以适用。"[14]这说明有的价值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萧公权对孟子的"尊王黜霸"观点的具体特殊的历史与政治意义有切实的评价。这显然高于朱学勤先生等对"内圣外王"等儒家道德政治的理解。

儒学在民间、在历史上浸润近三千年,其"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之道,对各民族及其宗教、习俗、文化的融合,对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

四、关于儒家的仁爱精神

有一种看法,认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血与火的历史,血雨腥风,征战杀伐,尔虞我诈,根本无仁爱、和平、诚信可言,因此,任何有关仁爱、和平、诚信的思想与典籍,都是虚伪的,都是粉饰,都是说教。殊不知,人类各族群的历史都是如此,但都有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超越现实、指导现实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理想。西方史上的宗教战争惨烈无比,我们亦不能说西方观念中的"博爱"思想是虚假的。孟子批评杀人盈城盈野的现实,因此倡导把上天赋予人的善良本性启导、扩充出来。

孔子思想的重大贡献,是自觉到礼乐制度、等级规范背后的"仁爱"思想的重要,把它突显了出来。"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观点,它统率了义、礼、智、信,并展开为忠、恕两面。在竹简中,"仁"字的写法是上身下心,表示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推己及人,进而使天、地、人、物、我之间情感相通,痛痒相关,成为一种普遍的同情心与正义感。"仁"又是道德的主体性、自觉性、自律性的原则,突显了道德生活的自我主宰,不听任他律与他力的驱使。儒家以仁道的原则要求官员与官府"修己安人""博施济众""使民以时""动之以礼",反对滥用权力,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不以庄敬的态度尊重、呵护百姓。"仁"的内涵是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这两者是互动的。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启发帮助别人,让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了,同时也启发帮助别人,让别人去通达。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尊重、宽容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儒家的这些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在今天也为世界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全球伦理宣言》中的重大原则,用以处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和谐之道。我们不能因为今天世界的战乱频仍,而谴责1993年在芝加哥签署《全球伦理宣言》[15]的几千位宗教领袖与伦理学家们提倡了一个"假命题"。唯其如此,方显出人类、族类的健康的价值理想的重要。

孔子确实不忽视个体与群体的现实功利,但其义利观的主旨是以道义指导功利。儒家思想传统中也确实有功利学派,尤其是强调家、国、民族等群体之功利的思想家群体,都非常了不起,但从整个儒学发展史来看,最基本的主张是不离开日用伦常、经世济民而又超越现实功利,追求价值理想、人格境界的实现。西方思想史上也确有"仁"的思想,但不是主流,不是其特色。

五、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生态环境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所谓"天人合一"只是天方夜谭或皇帝的新衣。在古代,长期人力资源不足和随后几度的人口爆炸以及其它天灾人祸,确乎带来了社会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这是不刊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对生态平衡的重视与功绩。例如从《月令》中可知,古代政府下令保护动植物、山川、陂池,重视人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也许就是对治人对自然的破坏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共生关系论,天地人整体和谐的智慧,绝非仅仅是《周易》《孟子》《庄子》和宋儒等精英典籍文化的诉求,它同样有很深厚的民间性,从很多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内容。

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涵义,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天",有多重涵义,有宗教神性意义的、权威主宰的、福佑人间的"天",有作为人与万物的创生源头的"天",有道德化的义理之 "天",有自然之"天",有代表偶然性的命运之"天"等。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

上一篇: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