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3)
2014-06-14 01:07
导读:生活 中实践天(道)和人(道)以及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知天(道)和行天(道)也就必然能尽人(道)。人要知和行天(
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以及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知"天(道)"和行"天(道)"也就必然能尽"人(道)"。人要知和行"天(道)",这就不仅是个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道德实践问题。人要知和行"天(道)",就必须和"天(道)"认同,"同于天",这就是说必须承认"人"和"天"是相通的,因此"知行合一"要以"天人合一"为前提。"情景合一"无非是要使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天地造化之功,正如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就是说"情景合一"也要以"天人合一"为根据。
"天"与"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以讨论"天"、"人"关系为己任。汉朝的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儒家的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也说:"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至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以道家老庄思想为骨架的魏晋玄学,其创始人之一何晏说另一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中国道教茅山宗的真正创始者陶弘景说只有另外一位道教大师顾欢了解他心里所得是"天人之际"的问题。佛教传人中国后也不得不受此思想之影响。西晋时著名僧人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受决品》中有一句:"天见人,人见天。"后鸠摩罗什再释此经,译到此处时说:"此语与西语语同,而在言过质。"僧取说:"将非天人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日:"实然"。唐朝的刘禹锡批评柳宗元的《天说》中的"自然之说"、"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宋朝的哲学家邵雍说得更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王夫之说:"自汉以后,皆涉猎故迹,而不知圣学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之源。"可见天人关系问题始终被中国哲学家视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而由它派生的知行关系和情景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了。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真"、"善"、"美"的问题为什么迫求这三个"合一"呢?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或者与西方哲学不同,它并不偏重于对外在世界认知的追求,而是偏重于人自身价值的探求。由于"人"和"天"是统一的整体,而在宇宙中只有人才能体现"天道"、"人"是天地的核心,所以"人"的内在价值就是超越性"天道"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人"对自己应有个要求,要有一个理想的"真"、""善"、"美"的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中国传统哲学如果说有其独特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做人"的道理。它把"人"(一个特定关系中的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因此加重了人的责任感。在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看来,"做人"是最不容易的,做到与自然、社会、他入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就更加困难。这种"做人"的学问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也就是张载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人生境界。这种"做人"的道理表现在道家的思想中就是"顺应自然"、"自然无为",正如老子引古圣人的话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像庄子所向往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入无功"那样。中因化的佛教禅宗要求人们"无念"、"无住"、"无相",以达到"识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这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释都是为了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学问。如果我们给中国传统哲学一个现代意义的定位,了解它的真价值所在,我认为它正在于此。因此,我在另一篇文章《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和台湾《哲学与文化》1989年10月号)把孔子、老子、庄子和德国康德、谢林、黑格尔三大哲学家加以对比,提出了孔子、老子、庄子虽然在价值上对"真"、" 善"、"美"的看法不同,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德国三大哲学家讨论"真"、"善"、"美"则属于知识系统方面的问题。我在上述那篇文章中说:"孔子的哲学和康德的哲学从价值论上看确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建构哲学体系的目标则是不相同的。孔子无非是以此建构他的一套人生哲学的形态,而康德则是要求建立一完满的知识理论体系。这也许可以视为中西哲学的一点不同吧","中国传统哲学所注重的是追求一种真、善、美的境界,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在建立一种论证真、善、美的价值的思想体系。前者可以说是追求一种,觉悟"而后者则是对'知识'的探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含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和其"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和"用"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过它不是一对实体性概念,而是有关关系性的概念。"体"是指超越性的"本体"或内在性的精神本质,"用"是指"体"的功用。"体"和"用" 是统一的,程颢说"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是最明确地表达了"体"和"用"之间的关系。从思维模式上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体用一源"这样思维模式的体现。所以"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