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2)
2014-06-18 01:19
导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在消遣、娱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会感到文化的饥渴和精神上的空虚及失落,他们开始寻求深层的精神慰藉,寻求终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在消遣、娱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会感到文化的饥渴和精神上的空虚及失落,他们开始寻求深层的精神慰藉,寻求终极关切与价值。而能完成这一使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并超越人类生活空间的只有严肃文艺。在此时,俗文化的招数将尽,不再使人感到新鲜有趣,倒是一些雅致的、具有浓厚审美趣味的文艺品更易调人胃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文艺市场上通俗文艺开始落潮,“福尔摩斯”以及港台武打、言情小说走上折价书柜,而严肃文艺开始升温,并开始出现赢利这一现象了。
综上所述可知,文艺市场上“亚文艺”和严肃文艺的繁荣,都各有其态势,是随着大众需求起伏的。因而对文艺作品的评判,就不能
简单地肯定“亚文艺”的经济效益而否定其社会效益,也不能肯定严肃文艺的社会效益而否定其经济效益。换言之,即不能把经济、社会价值相对立,它们之间是有和谐性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如果其形式、用词晦涩难懂,大众不喜欢,不购买,不消费,就无经济效益可言;不研读,不品味,那怕它是济世兴邦之作,其社会效益也无法发挥出来。在这里,文艺作品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双重沦落。相反,一部文艺作品,若读者、观众越多,大家乐于购买和消费,并玩味、咀嚼,然后相互切磋、传播、传染和熏陶,共同提升精神境界,此时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和谐统一的。在这里,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中介和桥梁。
当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其本质而言,二者并不能等同。有时经济效益上去了,社会效益却较差。有时经济效益不太好,社会效益却很好,这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相脱节的倾向。要使这两个评价范畴相统一,就应尽量找准这两者的结合点。如何结合呢?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对于通俗文艺品而言,在注重它的消遣性、娱乐性时,要揉进和加强它的教育性和启迪性。换言之,任何一部通俗文艺作品,要内蕴一定的
人生哲理,要让消费者在哈哈大笑中,在嬉闹娱乐中,在打发时间时,使他的精神、心灵得到抚慰,境界得到提升,心里变得亮堂,进而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健全其人格。就严肃文艺而言,在注重、强调其审美、教育作用时,在要求它再现时代精神,注重
人生哲理及价值时,还须内含一定的娱乐性,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形式简练,用词浅显,品味宜人。否则,即便它再有时代精神,再内含哲理并对人进行终极关切,没有人去读,也没有人理解、欣赏,终归还是要湮没于
历史的故纸堆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此有必要重申,作为“亚文艺”,如果其格调低下,品味不正,甚至充斥淫秽,扩展人性劣,实施价值误引,那就是精神毒品,是应严厉禁止和杜绝的。因为它们会挑逗和催化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物欲、情欲、表现欲、支配欲和占有欲等低级趣味,导致广大文化消费者思想懒惰,意志颓废,贪图舒适,理解和分析批判能力钝化,艺术修养及欣赏水平下降。这些反作用远比那些形式晦涩、玄奥难懂但又确含哲理的严肃文艺大得多,因为严肃文艺即便无人问津,发挥不出其良好的社会效益,但至少它不会起破坏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呼吁并要求所有的
文艺工作者要充满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担“经国之大业”,看“不朽之盛事”,焕发激情,努力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为群众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给他们营造一个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空间。
2.2 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作品的价值判断
精神产品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作品。它与文艺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读者面和消费者不一样,文艺作品的读者面总是要比人文科学理论作品的读者面广阔得多,文艺作品的几万甚至是几百万的大发行量,与人文科学理论作品的几千份的发行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正为此,科学理论作品的价值评判与文艺作品尤其是“亚文艺”的价值判断就应有区别。如何判定前者的质量及价值问题呢?在笔者看来,尽管其中答案较多,但最根本的是作为一部好作品,它应为健全人格服务,应建构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且催人奋进向上的目标,并促成人类追求精神信仰,努力解除人类信仰与精神和灵魂深处的困惑、孤寂和悲凉,再对人们实施多方面的、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人类真正觉得这世界是美丽与可爱的,并感觉到人生与生活的乐趣、丰润与鲜美,从而更热烈地拥抱生活,使整个世界充满暖融与生机,充满人道与爱。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除上述外,我们认为真正好的理论作品,应是“救人于永远”,饱含对人类终极价值的探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切。何谓终极关切?它是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的终极命运的关切,是对那些永恒、永远的精神家园、人类理想和社会前途的关切;它是探求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人活着应该怎样为这个世界添置财富;它是关注人的发展方向,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进化”的最高目标;它是研究人类到底有哪些劣根,有哪些丑陋的人性并如何加以剔除、根治,使人类的善端进一步发扬光大;它就是探求人类应如何团结、奋斗、进取和创造,应怎样在减少内耗、争斗、私欲的基础上凝聚伟大的合力,共建一个文明的世界。这种终极关切,不虚无,不飘渺,也不狂躁,而是深思熟虑以后孜孜以求,在人世行事的同时又能超凡脱俗。
无疑,社会人文科学理论作品若触及上述的任何一个方面并作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用来为人类谋福利,并对人和社会发展富有双重的指导及推动作用,那么就可算是好作品。相反,如果其不能触及人的本质,对人和社会进步缺乏价值指向,不能论证并阐述这个世界的发展走向及该如何发展,不能深入剖析指出这个世界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弊端并指明解决、根治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作品就算不上好作品。更有甚者,如果一部作品在理论上没有创新,其主要观点和见解是“剽窃”和重抄,并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方法,那么它就是劣品。这种作品,原则上是不能付梓发行和上市的。如果精神生产者仅仅满足于生产、制作如此产品,那就是对人类、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是渎职,是应受到批评、抨击和谴责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否指导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上。因此,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它的社会效益及社会功能,至于其经济效益,则不必过多苛求。为此,我们期盼并呼吁社会各个部门,尤其是文化出版部门能多赞助并出版发行一批人文科学理论精品,真正为人类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