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2)
2014-06-23 01:12
导读:简单 。学者们由于对洞内描写的不同理解,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 根据传统的解释特点,即把洞喻与线喻对比,主张两个比喻属于一种完
简单。学者们由于对“洞内”描写的不同理解,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
根据传统的解释特点,即把“洞喻”与“线喻”对比,主张两个比喻属于一种完全相互对应的描写,是柏拉图关于世界与认识结构的形象论述。这种理解一般被称为 “平行说”。也就是说,“线喻”中以四个线段来分割灵魂与认识对象关系的四种状态,与“洞喻”中囚徒的解放与上升过程中出现的四个不同的观察阶段属于平行对应的叙述。根据这个理解,“洞内”就是“线喻”中的“可视界”(感觉界),而“洞外”当然属于“可知界”(相界)。然而,英国的古典学者法格松(A. S. Ferguson)最初对于这种理解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把“洞喻”理解为与“线喻”平行对应是不成立的。他通过分析、批判“平行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于“洞喻”新的见解,认为“洞内”不应是表现“感觉界”,而是暗示着一种由于错误观念或者无教育所造成的堕落的雅典“
政治社会”。以此类推,“洞外”就是柏拉图所提倡的“哲学世界”[3] (p. 15)。日本学者田岛孝对法格松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一方面接受法格松在推论过程中诸种分析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指出在“洞喻”描写中存在着“ 白昼的光”与“夜晚的光”的区别,从而注意到“洞内”的惟一光源是“火光”,认为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那么“洞内”指的应该是一种被封闭式文化统治的世界,以此纠正法格松观点中存在的过解之处。田岛孝认为:“洞内”描写不应该是法格松所认为的那样属于“无教育”状态的隐喻,洞穴内外表现的应该是由于两种不同教育而形成的两个不同的世界[4] (p. 5)。其实,法格松的解释与田岛孝的解释表面上虽然存在着不同,而内在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把洞穴内外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法格松从
政治的角度来理解,田岛孝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其本质是相同的。而他们解释“洞喻”的共同点是:认为“洞内”存在着两种囚徒,那就是“看影子的人”和“操纵影子的人”,从而决定了他们所理解的关于人的“束缚”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的束缚是由人的“观念”所致(为了叙述方便,下文简称“法格松-田岛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与“法格松-田岛说”的解释不同,日本的今林万里子和朴一功两位学者却提出另一种看法。今林的观点基本上是认同传统解释而展开的。她赞同“平行说”,而主要把分析集中在对于“影子”与“实物”关系的问题上,其结论是“洞内”属于现象世界(感觉界),“洞外”属于本真世界(相界)[5] (p. 1)。朴却不同,他既不同意传统的“平行说”,也不同意法格松的见解[6] (p. 25)。然而,对于洞穴内外的所指,其结论却与今林相同。不过,他认为今林所说的被松绑的囚徒眼睛由影子转向实物,意味着心灵从“现象界”转入“本真界” 是不准确的。朴指出:如果从灵魂的全体的转向来看,确实拥有这种“转向”的意义,也就是说,灵魂开始朝向“本真”的方向。然而,这种“转向”的意义,只有在灵魂开始上升,沿着陡峭的路径向“洞外”攀登时才会获得。而在“洞内”的身体“转向”,仅仅只意味着那是人的“无知之自觉”的开始。究竟是否产生对于真理之爱并不确定,由于这种“转向”只是发生在“洞内”,那是没有“相”,即“本真”的世界。但是,不管怎么说,两人在关于洞穴内外象征意义的理解上是一致的,而使他们产生这种解释的依据也是同样的,即他们都认为束缚人的根本原因来自于肉体。为此,下文称之为“今林-朴说”。
三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法格松-田岛说”,还是“今林-朴说”,他们的解释各有偏颇。他们的结论可谓各执一端。只要我们注意“洞喻”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下述特点,就不难发现这些学说的问题所在。
A. 洞穴内部有生命存在的只有囚徒,其他全部都是人工制品或者影子。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B. 洞穴外部没有人存在,虽然被解放的囚徒到达“洞外”,却又回到了“洞内”。
C. “洞外”只有被解放的囚徒才能前往。
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学者们对于“洞喻”中关于洞穴内外的理解,把主要篇幅放在“洞内”的分析上是必然的。因为囚徒是住在“洞内”的,“洞外”没有人的存在。除了被解放之后到过“洞外”的那个囚徒之外,对于一般的囚徒来说,“洞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不相信,所以无法发现这种存在。
“法格松-田岛说”在分析中一致认为,“洞内”除了人(囚徒)以外其他的都是人工制品和影子,并不是传统的“平行说”所认为的那样:洞壁上的“影子”与囚徒身后矮墙上制造影子的“道具”是与“线喻”中“影子”和“实物”的划分构成平行对应。洞穴内部的“影子”和“道具(人工制品)”都只是属于“线喻”中“ 影子”的部分,“道具”在“线喻”中的分类并非“实物”。“线喻”中所说的“实物”是感觉事物。因此,两个比喻并不构成平行对应,“平行说”并不成立。那么,“洞喻”中所说的“影子”与“道具”该为何指呢?他们认为那是“两种观念”的隐喻。一种是一般民众的观念,他们自己不思考,只是通过接受教育而形成观念。这种观念是外来的,不是自己形成的。洞穴里看洞壁上影子的囚徒就是属于这种人。而另一种观念则不同,是那些扛着道具,操纵道具,制造墙上影子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观念,并把自己的观念通过教育而使一般民众拥有与其同样的观念。这些人就是社会上的政治家、诗人等操纵舆论的人。因此,表面上看来两种观念相同,其实质是不同的,一方是外来的,另一方是自觉的。所以,洞穴内部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人的不同生存状态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