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4)

2014-06-23 01:12
导读:生物 中只有人才会拥有洞穴的内部和外部两种世界。人是理性的动物,往往在自身存在的现实世界之外思考或者设想出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柏拉
生物中只有人才会拥有洞穴的“内部”和“外部”两种世界。人是理性的动物,往往在自身存在的现实世界之外思考或者设想出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柏拉图在进行洞穴内部的描述时,省略了有关其他动物存在的描写。对于人来说,另外一个世界当然是现实以外的世界,就是“洞喻”中的“洞外”世界。从前面的“特点C”来看,被解放的囚徒到达了这个世界,这意味着在柏拉图看来,对于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只要人相信其存在并努力去追求,这个世界就会向他敞开。
    如果洞穴“内部”是人的存在“现实”的话,那么,“洞外”世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类期盼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没有任何“束缚”的世界①。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拥有特殊的意义。柏拉图哲学中所论述的理想,拥有比较具体的内容,那是相对于他把人的存在现实理解为一个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世界,而理想却是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世界,是“现实”所向往的一种终极,或者说是一种完美的现实。正如人们所熟知,在柏拉图哲学中与人的生存“现实”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超越于现实的世界,那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原因的世界。“洞喻”中柏拉图在描写“洞外”世界时,强调指出在那里的事物都是“真实的”,是洞穴“内部”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因和根据[1] (516c)。所以,这里所说的“理想”世界,当然是与柏拉图所构筑的感觉世界之外所存在的“本真世界”具有相同的意义,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想,所理解的将来准备干什么,或者准备成为怎样的人等等,那种人们所希望达到的、实现的某种人生的现实目标意义上理想是根本不同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洞喻”所描述的人的存在现状中,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而人的存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教育就是让人们的灵魂达到对于这种生存现实的清醒自觉。以“一元论”为出发点的从泰勒斯开始所追问的“始原”、巴门尼德对“存在”理解所提出的逻辑诘难,以及恩培多克勒斯等所进行的“多元论”的解围,这种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关于存在之“一元”与“多元 ”的理性探讨,在柏拉图哲学中得到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合理性的阐发,在这种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所形成的柏拉图哲学的“二元论”把握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他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解。在“洞喻”里,柏拉图的这种理解得到了最形象的表现。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注释:
    ①柏拉图哲学中不使用“理想”与“现实”的概念。在这里是笔者分析、归纳时所使用的学术话语。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理想国[M]. 吴献书译.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柏拉图. 斐多篇[A]. 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A. S. Ferguson, " Plato' s Simile of Light Part 2" , Classical Quarterly, Vol. 16, 1922.
    [4]田岛孝. 三个比喻——《国家篇》太阳、线段、洞穴比喻的再检讨[J]. 伦理学年报,1997,(47).

上一篇: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