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实践之意涵(1)

2014-07-06 01:06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论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实践之意涵(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提要】在整个东亚,观音菩萨的崇敬信仰,一直是大乘佛

【提要】在整个东亚,观音菩萨的崇敬信仰,一直是大乘佛教道场不论显教、密教共通的特色。观音菩萨拯救信仰者,有很多种“法门”,最常见的是念诵名号、造观音像、供养礼拜、念有关观音的经咒等。而在信仰的实践上,‘观音’现时是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世,慈悲救拔众生的苦难。《普门品》中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是以相引心的一种方便,让我们借境观心,“顿明自性、不向外求”,这就是佛教和一般宗教的不同处。

民间信仰错综复杂多处佛教交涉,其中对佛教的影响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从一般人们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佛与菩萨是他们保平安、赐福、消灾、免难等等的护佑神。这些通俗信仰中佛法的含量是较少的,并且是迷妄的、低级的,荒谬的行为充斥其间,使人们分辨不清楚真正的佛教是怎样的面目。对于这些信仰,我们必须要正确的地对待,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的信仰趋向佛教的正道。所以,本文拟以观音慈悲精神与修持之实践为探诗的方向,对民间迷信神化之观音,予以正信的引导,并对大悲观音信仰建立正确认识,在生活中无刻不是观音菩萨之实践者。

【关键词】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耳根圆通、大悲心

壹、前言
在佛、菩萨之中,观音是最被广泛而永久信仰。观音信仰大约是在西历纪元后不久,起源于印度,而逐渐遍及整个亚洲地区。东边是中国、朝鲜、日本等,北边从尼泊尔传到西藏,尤其是西藏,观音的信仰极为兴盛,拉萨即有‘观音的净土’之意,达赖喇嘛有时更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信仰着。其中受西藏的影响,远及西夏、女真、契丹也有观音的信仰者,如此观音信仰可说是广泛地在亚洲地区传播、流行。

中国的观音信仰,根据《法苑珠林》中提到,是在西晋的竺法护释出《正法华经》后不久才开始。西晋元康年间(291——299),有洛阳竺长舒,因诵《观音经》而避过火灾之厄的传说。(注一)姚秦.鸠摩罗什再译《妙法莲华经》之后,观音信仰才渐渐地兴盛起来。东晋末年则有观音的造像被供奉信仰。伴随着观音信仰的普及流行,而有《高王观音经》、《观世音菩萨救苦经》等诸经著述产生,“观世音”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自修法门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而明心见性的,即《楞严经》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是从度化众生的途径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的音声而循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如《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注二)

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普及,主要透过诸如经典的翻译、感应故事的创作、画像雕塑的绘制、化身传说与普陀圣地的建立等媒介。流传至今可说是‘户户观音’,然目前我们常见许多观音菩萨的形像,供奉在寺院或者是家庭,但并不是每个人对供观音菩萨形像,及礼拜菩萨的意义,有正确的了解。一般民间信仰除了消灾解厄、增福添寿之外,甚至把观音菩萨当成‘观音娘娘’如神明式的崇拜迷信,基于此,本论文在此,主要透过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探讨,厘法对观世音菩萨迷信的观念,及学习观音菩萨实修的法门,与生活中大悲心的实践。

一、名号释义与信仰的缘起背景

(一)观音菩萨名号释义

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菩萨的省称,梵名阿缚卢根低湿伐罗Avalakitesvara),观世音菩萨,古译“观音”、“窥音”、“观世音”、“光世音”。旧译“观世音”、“观音”或“观世自在”。新译“观自在”、“观世音”、“观音”、“观世自在”。观世音者,观世人被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日人本田义英认为旧的中译名乃是译自西域所沿用的观音古名,而新的译名则受到印度及西藏用法的影响。(注三)观音本亦作观世音,唐人讳世宗,故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称观世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也,所谓“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应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于观世音菩萨门品偈中,亦揭示其“五观”与“五音”,以显菩萨之救世功德,五观者:“真观”、“清静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是也。五音者:“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也。

《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注四)

为了说法教化,观世音菩萨会变化作各种身相,诸如:国王、宰官、婆罗门、男人、女人等等,这是叫做三十二变化身,随众生所契之机而寻声救苦、随缘应化。

观音菩萨因具足悲愿力,愿令众生都得解脱,广设方便,随类示现,经中又云: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生众,或以音声,或以威去,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己,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注五)

观音菩萨为救度方便故,广应众机,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便是受其度化之感应事迹而起信的最佳写照,可见其受信仰之普遍甚广,但是形成这种盛况,是唐以后的事、在隋以前,佛教徒景仰观音菩萨,并不太普遍,尚不及弥勒菩萨,此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尚未十分普及有关。

(二)信仰的缘起背景

对观音菩萨的信仰,不论在中国佛教,或一般民间的崇拜中,皆是影响层面相当广泛的宗教力量。早在西元三世纪,即有以观音菩萨为中心的经典传译。在诸多有关观音菩萨本事功德的经典中,加入密教信仰的观音咒经,亦曾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例如《请观世音菩萨消除毒害陀罗尼咒经》即是其中之一。

此经为东晋.竺难提于419年所译,主要讲述印毗舍离国流行恶疾,良医耆婆亦不能救,故世尊教以礼拜西方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并特别以唱诵观音菩萨种种神咒陀罗尼,而消除灾难恶疾、减诸罪障。

在北传大乘经典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几种说法。一是《大悲心陀罗尼经》说: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注六)

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尊古佛,只是为了更方便地度化众生,示现为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扬佛化。第二种说法见于《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生补处法身大士,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佛千子中第一太子,名叫不㫬,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阿弥陀佛入灭后成佛,名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注七)。此外,密宗也有说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的。

观音信仰遍及整个亚洲,由其在中国非常盛行,今就针对观音信仰在我国盛行的原因,略加分析如下:
    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较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华民族受儒家仁义存心的教化影响,济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较多,而且彼岸观念稍淡,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因而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形成观音崇拜。

介绍观世音菩萨本生故事、修行方式、灵感事迹的经典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流行,例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善财童子参礼观世音菩萨)、《般若经》(心经等)、《楞严经》(卷六:观音耳根圆通)、《维摩诘经》、《大宝积经》、《成具光明定意经》、《悲华经》、《地藏经》、大《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等,表明观音理论系统完备,对于信教群众的修行观音法门和一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随着净土宗的深入发展,而受到特别的崇敬,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遍布各地的观音寺、观音洞、观音殿的兴建,以及每年定期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使观音信仰深入间,进一步中国化、世俗化。

大量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变文、宝卷、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问世,繁荣了我国观音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观音信仰的发展,拓展、丰富了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意境、内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观音的影响随处可见。又如雕塑和绘画艺术,我国的观音像作品不仅数量、种类异常丰富,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致我国艺术家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基于经典记载及以上民间各种传说、感应及艺文的发展,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也就广泛的被弘传及普遍的信仰。

二、经典中的观音形相

(一)千手千眼之象征

千手千眼观音,是梵文的音译,音译为:沙诃沙罗部惹阿利也缚枳帝湿婆罗。唐代,关于千手观音的经典有四部。(一)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二)不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一卷。(三)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四)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经》二卷。通常所说的《千手经》都是上所列(一),与不空和尚的(二)为同本异出。(三)和(四)也是属于同本异译。

观音为什么会是千手千眼呢?据唐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观世音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注八)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亿劫前,为千光王静住如来教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同时蒙佛附嘱,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观世音菩萨心生欢喜,始住初地,顿超八地。于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的无边世界。这一切只因大悲心中慈愍众生,愿力之大,大悲神咒力威德之不思议故。唐智通所译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经》卷上说: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注九)

观世音菩萨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其大慈愿力,济度安乐成熟诸众生而今现菩萨之身(注十),故说有不可思议之福德因缘。

千手及千眼,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菩萨也将善巧方便地,不分彼此,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予救济,从来不望回报。这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同体大悲、无缘大悲’的精神显现。

(二)观音法门耳根圆通修持

修行的法门很多,有八万四千法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告诉我们可以用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来修,乃至于依风大、地大、水大、火大起修。不管我们修任何法门,总是要有个依据,譬如修数息观,是依风大来修;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依声尘来修;观世音菩萨用耳根起修,因为六根中耳根最好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楞严经》中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问,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注十一)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味,打开本来,亲见佛性。
    观世音菩萨修获耳根圆通,得证无上菩提,成就了“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利益无量众生。
    《楞严经》卷六云: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皆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施者。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大涅槃得大涅槃。(注十二)

由此可见,菩萨修行到圆满境界时,六根是圆满无碍、无所不能的。常人的眼根只能视不能听、耳根能听不能见,若能依观世音法门修习也能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在四种无作妙听中得知:观世音菩萨能随缘示现,教化有情,因为他已从六根六尘中解脱出来,不受任何物质与精神的阻碍,如声音能穿墙一样,来去自如。若能诚心依此法门而修习,则一切杂染、空有不二的音声都能转化成微妙清净之音。所以,法华经在称颂观世音法门时,如此说道:“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又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注十三)

观世音菩萨成就耳根圆通,以“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之威德力,利益无量无的众生,此时真正的“无缘大慈”、“同礼大悲”完全的生起,同三世无量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所以说“一者上合十方诸德,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并且彻底体会到一切众生轮转六道,历种种遭遇,受无量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楞严经》中,在谈完耳根圆通的修法后说: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并且得到十四种无畏,能予一切众生无畏之施,又称作施无畏者。(注十四)

因此,能如《法华经》上所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注十五),以三十二应化身,乃至无量千百亿化身,游行无量世界国土,以慈愿力故,能予一切众生无畏之施,救物利众,普济群生。

从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持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这样如实地观察、分析世间声音之虚妄不实、不受所动而得证清净圆通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常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的,就其本身修行的因地上说,此称呼最为适当不过了。《悲华经》中则说:
    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自修而言,悲华经则是依观世音的度他而言。这也意谓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必须要‘自觉觉他’。

(三)大悲咒与大悲行

如前所说,观世音菩萨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了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大悲咒之流传于世间解除了各个疾苦困难,经典中之记载亦不胜枚举。

神智(819-886)与知玄是同一时代的人,从十二岁起即开始不断持诵大悲咒,二十岁出家为僧后,遍游西南地区且以大悲水为人治疗各种疾病,许多人都跟随他,称他为“大悲和尚”。唐宣宗大中元年至十一年(847-859)间,他到长安治疗宰相裴休的女儿,她正被鬼魔附身,经神智持咒七日后才得以平复。(注十六)

大悲咒最具显著的效果,便是在于能医治各种病苦,甚至无法用药方医治的疑难杂症、或神魔附身之干扰等问题之处理,除了自己诵持得益外,为他人诵持之力量亦不可思议。

知玄(809-881)是四川眉州人,他素以广博的佛学素养闻名,特别是对净土经典的了解,李商隐与其他的文学家也曾赞叹过他。但当他被延请至长安讲经说法时,却因他那浓重的乡音,使听者无法了解。于是,他回到家乡,前往象耳山虔诵大悲咒,据说那里是大悲信仰的中心。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神祇截去他的舌头并换上另一根新的舌头,隔天早上他起来后,竟然能讲一口流利的长安话。(注十七)

“千处祈求千处应”,正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之所在,自太古以来人类常为众生之援助及保护。在各种恐惧和灾祸之中,给予众生无畏的安全和信心,因此观世音菩萨和我们这娑婆苦难之世界中,被号称为“施无畏者”,在《普门品》中举列各种把群众从下列灾难救出的情形: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救出火灾
2.救出沉溺
3.救出大海灾厄
4.救出死刑
5.救出枷锁囚禁
6.救出恶鬼
7.救出怨贼仇人
8.救出贪嗔痴三毒
9.救出有害阴谋
10.救出野兽
11.救出毒蛇及腹蝎的进袭
12.救出风暴及中电
13.救出讼狱
14.救出兵灾
15.救出咒诅(注十八)

法华经说观音是“能救世间苦”(注十九)慈悲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德性,由其愿力成就济苦众生之事业,故其大悲心开展,是整个佛道中相当重要的精神所在。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卷二云:
    世尊于一切时,观察众生,无不闻见,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常以佛眼观诸世间,于善根处,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挤令出,以大悲心观世间众生,是佛的不共功德。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大悲救苦,与佛的功德平等,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注二十)

观世音菩萨昼夜六时心心念念为饶益一切众生,与佛之功德平等,不但其慈悲喜舍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度众济世导世之气度也是我们的典范。因此,我们不仅要崇敬观音的精神,同时亦要学习观音的慈悲,及一份解救众生疾苦的承担,做一个人世间的观世音。如此,人人以菩萨之心为己心,以菩萨之愿为己愿,以菩萨之行为己行,则家家观世音,人人观世音,欲免三途苦,观音不离心,即此意也。

三、正信观音菩萨的意义

(一)正信的意义

台湾的观音基本上有两个形象,一是佛教化的形象,一是民间化的形象。简单的说,前一种是佛教系统里的观音,被当作佛菩萨,后一种是民间信仰系统里的观音,被当作神明。对世人来说,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主要展现在慈悲、智慧,及施无畏的愿力中,那济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悲愿,正是我们得以学习、相应的精神。

就如同印顺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一书中所提醒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一切众生,能予以普遍的爱护,那么我们的心行,就与观音的慈悲相应。相应即相感,这即是同类相感的道理。(注二十一)

若能经常学习观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的精神,虽然还不是大菩萨,但能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人,也算是能为他人做消灾免难的救济工作。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的现代意义,就是人人有机会成为帮助他人的人,也愿把握每一次慈悲的可能,成为其中善的一员。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
    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所因为观众生故。如圣法集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学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注二十二)又云:如无尽意经云。复次舍利子。当知诸菩萨大悲无尽。何以故与一切法为先导故。’(注二十三)

于此经中可知诸佛菩萨,以无尽大悲为一切法之先导,而一切佛法的根本即是在大悲心实践,大悲行处就是成就一切佛法力的力量,若能行开展大悲心即深且广,且一切佛法之学习则如掌中得之容易。《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此大悲心之相貌,即是大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是。(注二十四)

《坛经》说:“慈悲是观音,喜舍是势至。”观音菩萨为教化众生,自身精进地修大悲行,也教众生修大悲行;他从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的解脱;众生若依菩萨的言说奉行,定能离苦得乐;若能修大悲行,即可成就观音菩萨的无边功德而得无上的解脱。所以,日常生活中能慈悲济物,救人危急之平等心、无染心、空观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才是观音信仰的真正意义所在。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释觉华(圆光佛研所)
上一篇:“悲”的人生哲学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