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家:积极、痛苦、逍遥

2014-08-20 01:05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道家:积极、痛苦、逍遥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 ; 无为; ; 逍遥   [论文摘要

  [关键词]:; ; 无为; ; 逍遥
  [论文摘要]:
道家思想经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而事实恰恰相反。文章试图从由老子“无为”思想望文生义的错解,庄子文本汪洋恣肆的文风使思想内涵被深藏,而被理解为逃避以及道家思想被发展为道教的教义导致把二者等同看待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道家思想不应被误解的如此之深。
  尽管道家思想已被哲学界深入研究系统阐发,但是道家思想还是常被误解。提到道家、老子总是和消极、避世联系起来。我也一直理解道家是消极的,然而仔细深入阅读后,发现从整体角度来看很多章节在表面被我理解为消极的意思背后藏着深刻的思想,我意识到己之前的理解对道家的误解之深。
  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问题的,儒道两家都是如此。关注强调以德为政;道家则是从宇宙论及人生进而论述政治。道家的政治思想由于没有向儒家那样被统治阶级所采纳,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生观问题。这则导致了对道家的误解主要集中在认为道家是一门消极避世的学问。
  道家被误解的原因是复杂的。我理解主要是由老子“无为”思想的望文生义的错解,庄子文本汪洋恣肆的文风使思想内涵被深藏,而被理解为逃避以及道家思想被发展为道教的教义导致把二者等同看待。我也将从此三方面加以论述。
  老子关于“无为”的论述, 历来为后学所争议。
  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消极处世的。在一个主流哲学以索取并满足人类欲望为目标的中, 开发和竞争是硬道理, 追求成了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的昂扬斗志和理想。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 老子的“无为”当然要属消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但如果我们剥开主流意识的哲学观念, 立足于宇宙的全人类立场上看, 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老子是第一个悟透人性致命弱点的人, 他了解人的贪得无厌、争强好胜, 知道人会为了赢得尊贵和安逸而不惜互相残杀, 尔虞我诈,因而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所谓“无为”便是对自身欲望的抑制。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 享有同样的尊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1]。人是没有贫富贵贱高下之分的,而人是最不把别的生命尊严当回事的种群, 随意践踏其他的生命, 而且对于同类也是用尽心计加以荼毒。老子的“无为”就是从这一点出发, 要求人类彼此尊重,平等相处, 要处下居后, 抱朴守缺, 不要去追逐生命之外的东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老子认为:“无为”就是不争, 不索取,不竞争, 对任何事、人听之任之,就是“无所作为”。在老子看来,无所作就是对自己的克制, 就是对地球有限资源的节约, 就是“小国寡民”理想的实现。在“道常”的带领下, “无为”以至于“无不为”。你什么也没作为, 你就是大作为, 没有不作为。你抑制了欲望, 你才是大智者, 你的生命才能在朴素中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辉。
  由是观之, 老子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对于老子误解在与对老子文本,对于庄子的理解则在于庄子的人生。庄子更多的时候是以遗世高蹈,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者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其实在内心深处庄子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
  儒家的入世态度一望即知, 而庄子的入世却潜藏在深层, 不易发觉。张松辉先生曾断言:“庄子从本质上讲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3]士人的内心深处, 无不交织着入世与出世两种意识。儒家是将出世意识挤进深层心理而张扬入世意识的士人; 庄子是将入世意识挤进深层心理而强化出世意识的士人。

中国大学排名


  如果说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庄子则发展为以“道”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提倡更高标准的“大仁”、“大义”、“至仁”、“至亲”、“至礼”、“至孝”。庄子从未忘记入世, 忘怀政治, 忘却“内圣外王之道”, 他也在追求“三不朽”。至于立言, 孔子是述而不作, 整理典籍, 庄子却有了一本仪态万方, 汪洋恣肆的《庄子》。庄子同儒家士人一样, 浸淫于先王典籍, 不满于“昏上乱相”的社会, 都追求内圣外王之道, 希望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现实,持相同的批判态度, 是典型的入世者。
  然而庄子看到“昏上乱相”的现实,也看到了自己入世的不可能,而才最终走向了“逍遥游”的出世。陈鼓应认为庄子处于人世间表现为一种与先是保持一定距离的性的游世态度[4]。我理解这是在强调庄子提出的精神至上的思想。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齐同万物精神至上, 超越现实的思想,为出世者保持独立人格开辟了一个心灵绿洲。
  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庄子痛苦的放弃了入世的梦想,“虚己以游世”,“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上一篇: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