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形而上学:生存境界的彰显——关于形而上学(4)
2014-11-20 01:01
导读:私人领域也从政治的专制中解放出来,倡导个性自由、独立和解放。以往的公共领域中分化出私人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公共领域不再具有道德
私人领域也从政治的专制中解放出来,倡导个性自由、独立和解放。以往的公共领域中分化出私人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公共领域不再具有道德权威的神圣地位。也无法给人以价值上的劝慰,而只能给人以最低限度的保证—保证基本的人权不受侵犯。而私人领域则出现了诸神之争,没有客观统一的标准,一切都是私人的自决。马克斯·韦伯从
社会学的视野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处境。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价值理性被挤占了空间,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祛魅的世界,造就的是价值的多元论。
分化的社会,价值的贬值,在世俗化的社会土壤里再也不可能结出同一性的实体论形而上学的果实。传统形而上学必然受到价值多元论的冲击。传统形而上学的生命在理论的困境和现实的生活面前顿显苍白无力。
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梦想,那么我们所坚守的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是否也会遭到人们的拒斥呢?形而上学作为人之为人的美好理想和追求,是人的安居之所,这是不容抹煞的。“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理想犹如指路明灯,没有它,人就会焦躁、空虚、在烦中逃遁自身。形而上学的理想又是与理论的建构不可分割的。要重建形而上学,关键的问题是发掘形而上学的核心。正是由于核心的异化和曲解,导致了整个形而上学的理路和致思的困境。
形而上学的合理内核就在于人的自为的生命本性即人的类本质。“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形而上学既不是学院哲学的一门专业,也不是任意的异想天开的一个领域。形而上学是此在中的一种基本发生。”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的理论表达。形而上学超越直观经验,超越当下个别现存,寻求无限,这从根本处着眼是与人的超越的本性分不开的。人的本性是自为的类生命。首先,人的意识可以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和本质来看待。人是自身活动的主体,人是自由的存在者。其次,人可以把任何类当作自己的对象来对待,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地形成对象“为我的关系”。人在与对象的普遍关系中确立自己为一个普遍的、自由的存在者。再次,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人也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类存在者。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对象向人生成,人也确证了自己的真实存在。人是超越性的而不是僵固的、现实的而不是现存的存在者。人总是不满于现状,总要试图超越现状。人的生活不是现存,而是创造性地改变现存以获得现实的生命存在。自然环境是动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只处于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在对象化活动中,现实的人得以产生和确证自己。这样,现存的人就是一个未完成的人,而人的现实只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这正体现了超越现存,超越感性的形而上学的本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正是因为扭曲了人的历史的生成的本质所造成的。它所理解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是逻辑建构的纯粹的人。传统形而上学用逻辑的范畴、概念去把握世界时,必然导致一种凝固的知性化倾向。一方面,人用理性去把握整个世界的本质,寻求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的本质是超验的,而理性只是通过逻辑思维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这样我们只可得到关于现象的认知;另一方面,人的本性是活生生的丰富的存在。仅仅用概念逻辑去整理杂多就会脱离开人的现实,导致一种抽象的必然性的理解。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人是先于任何规定的、先于本质的、前逻辑的活生生的人,人是开放的、历史生成的、现实的存在。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合理内核。对现实的人的任何曲解或极端的理解都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理路的困窘。只有更深地回到人之为人中来,形而上学才能从沉沦中扭转过来。
形而上学已经历经了一次沉沦与回归的历史,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形而上学又昭示了一次更深的沉沦,而新的回归却还缺乏声势。后现代主义在激烈地反叛传统形而上学实体论的模式的基础上,倒向了另一个偏激的路向。没有同一,没有基础,没有中心,主张差异和多元。毫无疑问,这与现代社会的变迁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更深处,这是与对人的理解息息相关的。
形而上学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