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舍勒与胡塞尔的不同道路
2014-11-23 01:1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现象学:舍勒与胡塞尔的不同道路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提要:舍勒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精神审视世界的态度。由此出发
提要:舍勒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精神审视世界的态度。由此出发,他迅速把目光从对现象学之一般的建构转向通过这样一种态度直面活生生的现实本身。与之不同,胡塞尔则把现象学视为通向真正知识的唯一。但对明证性的追求,使他始终停留在现象学理论本身的当中,并一步步走向了先验唯心论。本文通过对两人不同个性、精神气质、问题方向及思想道路的,揭示了他们现象学的差别,并指出这一差别所带来的思想后果。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是一战前后声誉仅次于胡塞尔的著名现象学家。他思想敏锐、视域宽广,曾就、伦、学、神学乃至
美学、
人类学、知识学方面的问题写了大量的现象学著作,对现象学在欧洲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之故,素有“现象学的施魔者”之称。他的思想才华深得一大批二十世纪颇有的思想家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蒂利希、韦伯等人的赞叹。海德格尔称他的思想有超强的力度,伽达默尔称他是“精神的挥霍者”等等(1)。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却落得了一个生前辉煌死后寂寞的命运——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有关舍勒的专门寥若星辰。研究舍勒的专家、美国学者Manfred S. Frings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其犹太血统,舍勒的著作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列为禁书。此外,二战后经费的短缺也使他著作全集的出版工作进展缓慢。所以,研究者难以获得他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正如日中天,并吸引一大批研究者的视线。二是舍勒本人仅在1911-1914年写了两篇专门论述现象学的文章。除此之外,他的现象学思想只散见于他的各种著作中。这也从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现象学的重视(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构成我们忽视他现象学的理由。事实上,舍勒现象学的累累硕果,即他的价值现象学、情感现象学、宗教现象学等,作为二十世纪具有独创性的思想遗产,随着他著作全集的出版,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胡塞尔早在生前就因其转向先验唯心论而失去了大批追随者;时至今日,他的先验现象学仍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几近陷入死胡同。
现象学在舍勒本人与胡塞尔本人身上的不同命运颇令人深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人个性、精神气质、问题方向及思想道路的比较,来揭示这一奇特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 一 舍勒并非胡塞尔的学生。他与胡塞尔于1901年在德国Halle的一次由Hans Vaihinger主办的康德协会的聚会上初次相识(3)。当时,舍勒一直对康德所谓经验直观只能是感性直观这一论断感到极大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精神在直观中的作用被一笔抹杀。受生命哲学家奥依肯、狄尔泰、柏格森的影响,舍勒逐渐摆脱了康德的偏见,并试图扩大直观的范围,即寻找精神直观或本质直观的可能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舍勒声称,他在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之前,就独自朝着现象学的方向进行思考(4)。在那次见面中,当比胡塞尔年轻十五岁的舍勒向胡塞尔阐述了他崭新的“直观”概念后,胡塞尔深有同感,说他不仅与舍勒有相似的问题,而且在其《逻辑研究》中已提出了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即“范畴直观”(5)。此后,两人就定期联系,并花大量时间在一起讨论(6)。在讨论过程中,舍勒一方面深受胡塞尔的影响,一方面又出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
由于个性、精神气质及问题方向的不同,从一开始,两人对现象学的理解就有微妙的差异。随着彼此之间分歧的不断加深,他们之间的个人关系也就变得冷漠起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胡塞尔是位典型的德国学究;他沉默寡言而又一丝不苟。受几何理性的引导,他把寻找一种能够从始至终得到合理性辩护的、真正科学的知识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他看来,任何要成为真正哲学家的人都必须怀有这种“科学意志”——“只有诉诸那种把我的生活指向这个目标的自由决定,我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