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能成立吗?(2)
2014-12-15 01:05
导读:二 更何况我们大可不必接受这种西方逻辑主义的哲学标准,因为今天的人一说到“逻辑”,心目中所浮现出来的还是西方的逻辑学范式。我们可以对“从
二
更何况我们大可不必接受这种西方逻辑主义的哲学标准,因为今天的人一说到“逻辑”,心目中所浮现出来的还是西方的逻辑学范式。我们可以对“从根本上着想”有我们自己的另外一种看法:这种“根本”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国所谓“形而上者”。所以,通过对“形而上学”这个短语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更高层级的中、西哲学的共通本质有所把握。
“形而上学”本来是地道的中国货,出自《周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用它来翻译西方最根本的哲学,是再精确不过的了。中国哲学就是研究那形而上的“道”的。那么,什么是“形而上者”?“形而上学”是对Metaphysics的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辑者把他关于“第一哲学”的著作编在一起,名为Metaphysics,意思是“
物理学之后”,亦即编在自然科学著作之后。显然,在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辑者看来,“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可以把哲学跟科学相比较而加以理解。
通常认为,“形而上”指无形之道(抽象道理、规律、本质),“形而下”指有形之器(具体器具、事物、现象)。例如孔颖达讲:“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这样说来,科学研究的是有形的东西,而哲学研究的则是无形的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科学同样要研究无形的东西,哲学同样要研究有形的东西。这里“形”是一个中介,形上、形下都要从“形”开始,由有形而至于无形,亦即由具体(事物)而至于抽象(道理),科学、哲学莫不如此。所以,“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是无形的,“形而上学”(哲学)与“形而下学”(科学)都要寻求无形之“理”,而且都要由“形”出发,由“形”而后“上”,由“形”而后“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所以,哲学与科学之区别不在对象上,而在“理路”上:一个是“往上说”,一个是“往下说”。这是“真理”在向度层次上的区别:科学所知之理,是往下说;哲学所知之理,是往上说。这“上”与“下”的区别,我们可以拿科学的“公理”(axiom)来作为一条中间的基线。对于科学来说,经验的归纳层层提升,但始终在公理以下;逻辑的演绎级级下推,当然更始终在公理以下;而对公理本身以及公理以上,科学采取“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态度。但哲学则不然,它恰恰要从公理往上说,也就是说,它就是要追问公理本身。举例来说,科学研究这个客观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它不问的,这是作为科学的前提的“存在公理”;然而哲学却要追问:这个世界是否在?何以在?我们知道,康德就是把这个世界归结为不可知的、只是作为逻辑假设的“物自身”。再如,科学和哲学都研究所谓“人性”,但是它们的理路截然不同:科学只是解决人性“是如此的”问题,是所谓“知其然”;而哲学则更进一步解决人性“何以是如此的”问题,是所谓“知其所以然”。比如《中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天命之谓性。”所以,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科学的规律就是“道理”,公理就是“道理的道理”;科学追寻规律就是“说出道理”,哲学追问公理就是“说出道理的道理”。
当年张东荪说得好:“我以为科学好像芭蕉一样,一层一层皮叶长大起来,自然一天一天肥厚了。而哲学则是对于已成的芭蕉来一层一层剥下来。所以科学是顺进的,而哲学是逆进的。科学是经验的堆积与知识的开拓,而哲学则由开拓而逆探其原始,由堆积而返窥其起点。”,“即以科学的假定而为向后退的返省……这种剥蕉是愈剥愈赤裸,愈赤裸则愈直接”。这也就是“从根本上着想”了。这使我们想起老子的话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科学便是“为学”,哲学则是“为道”。中国哲学正是“为道”——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系辞传》说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