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乡里能人审美形象嬗变论详细内容
2014-12-20 02:4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二十世纪乡里能人审美形象嬗变论详细内容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二十世纪乡里能人审美形
二十世纪乡里能人审美形象嬗变论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聚现了血亲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审美中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塑造的乡里能人形象,受历时态嬗变的社会体制、时代背景和作家观念的制约,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和母题类型:1)启唤与救助:启蒙知识分子视角与启蒙形象;2)土改与合作: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3)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这三种类型的乡里能人(形象)在时代大潮中挣扎、奋争和浮沉的过程,构成中国平民百年命运的历史写照。
【英文摘要】The able folks as models of common folks represent blood and geographical relation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uch features as medium conversion inliterary aesthetics.The images of the able folks created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re restrained by the diachronically changing socialsystems,backgrounds and the authors'attitudes,thus taking into shape threeperspectives of value and types of theme:(1)enlightenment and salvation:the perspective of enlightening intellectuals and the image of enlightenment;(2)land reforms and cooperation:the perspectiv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revolutionary image;(3)survival and transcendence:the perspective of folkcultural value and the folk image.These three types of the able folksstruggling and fighting in the turbulent current of the times constitute avivid and realistic presentation of one - hundred - year lot of the Chinese common people.
【关 键 词】乡里能人/文学典型/民间文化/母题类型/the able folks/literary models/folkculture/types of theme
【 正 文】
20世纪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传统文明在生活中刻镌下鲜明的印迹。中国20世纪文学在反映这种社会转型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民间化特色。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塑造出一批承载时代变革、反映人物命运和心声的平民典型形象。祥林嫂、骆驼祥子、王玉生、李双双、陈奂生、曹杏花等人物形象,贯通百年,代表着中国文学的骄人成就,蕴涵着不同时代平民阶层的心声与追求。归总这些形象的内涵特征,可以“乡里能人”概括称谓。回眸百年,会发现这样一个颇富启示力的线索,乡里能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挣扎、奋争、浮沉的过程,恰恰构成中国平民百年命运的历史写照。而不同时代作家们立足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赋予这些形象以鲜明的时代、文化内涵,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的审美书写。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所谓乡里能人是指身处传统农耕文明氛围中具有较为聪慧头脑、出众技能,迎合时尚且善于把握机遇的平民,他因个人睿智、时代机遇和环境条件三者交合作用而成为乡邻敬羡的“能人”。“时世造英雄”,没有时代变革提供的机遇,仅凭个人的小才能很难成就什么“功名”;没有地域环境条件的有力推促,个人也很难在当地形成“气候”;没有洞察时世的锐利目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乡里能人也不能擢升一级,成为人们敬羡的民间权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里能人的“身世”好似一部平民奋争的社会史,从中往往能够映照出时代风尚、社会形态、地域风情,以及民众生存的历史。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使乡里能人真正成为民间文化和边缘视角下的平民代表。
乡里能人是一个与民间权威相联系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第一,乡里能人聚现了血亲与地缘关系。与民间权威相比,乡里能人所生存的空间相对狭小,多在血亲关系波及的地缘内活动。在中国宗法制社会中,血缘是一种超越繁衍关系的社会结构,具有稳定的社会力量。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P380)乡里能人正是与地缘内平民百姓的血肉相联的关系,才使他把握机遇的才能得到乡村里巷民众的羡慕、敬佩,产生趋同和仿效的意愿。与之相比,民间权威的影响往往超越血亲关系和地域的局限,他们的威慑力和感召力也要比乡里能人的敬羡心理强烈得多,因此说,权威是社区的领袖,而能人不过是村落里巷中的“大佬”。第二,乡里能人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乡里能人是平民走向权威或衰败为贫民的中介。平民是民众的主体,他们的聪明才智被日复一日的劳作之累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当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因把握住了时代变革和地域条件的契机,以自己的才能智慧超越一般民众的时候,他就因此而成为乡里能人,被众人敬羡和信赖。当他继续丰富着他的经验,发展着他的业绩,并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比如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或因遵循传统或因打破“枷索”成为民众眼中的行为楷模时,他就会一跃而成为民间权威,成为民众佩服和乐于服膺的人。也就是说,乡里能人是凸露于平民中的强者。同样,一个曾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权威,亦可因时势的变化,个人权力的丧失,传统力量的衰降等原因,由民间权威颓为“乡里能人”,甚或进一步“跌”至“贱民”。第三,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平民泛指普通百姓,有别于官家、贵族和特权阶层。乡里能人最具平民特征,无权、无势,被人统治。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区别于民间权威。民间法理权威尽管是指官位低微、特权不大的人,但他与乡里能人比起来,仍然显得有权势,有地位,可以主宰当地百姓的生存秩序。乡里能人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既能体现民众的愿望、意志和要求,又能反映出他们的地位、权益和悲欢,是文学反映民众疾苦、百姓愿望、民间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