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私”论(1)(3)
2015-01-12 01:09
导读:二 在上面分析的老子“私”的具体用例里,“身”与“私”互相置换,所以,全面理解其“私”的意义,就不得不审视“身”的情况。《老子》里“身”
二
在上面分析的老子“私”的具体用例里,“身”与“私”互相置换,所以,全面理解其“私”的意义,就不得不审视“身”的情况。《老子》里“身”约有23个,其中有4个是在“没身”和“终身”的意义上使用的,这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综观其他19个用例,似乎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种情况来讨论。
1 “以身观身”
虽然“私”就是自己的“身”,对个人而言,是最宝贵的财产。但在老子的思想里,“身”并非天生就宝贵,它也离不开后天的修炼。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第143—144页)“善建”和“善抱”讲的都是以道立身、以道立志的事宜。对人来说,立身、立志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务,只有把这个做扎实了,家业才能兴旺,即“子孙以祭祀不辍”。“不拔”就是不为外力引而拔之的意思,“不脱”是不为外力解脱的意味,两者都具有稳固的味道。所以,“修之于身”的“之”的所指,理当是“道”,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如果通过修炼,真正能够体悟“道”的真谛,内在德性就能真诚信实;如果一个家庭都能够谨修大道的话,一定道德满园而丰润有余;修大道于乡的话,那该乡的道德水准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修大道于国家的话,那国家的道德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道德仿佛芬芳满园的果树,果实丰硕而香飘万里;修大道于整个天下的话,那整个天下的道德水准会从此博大精妙,德满人间。所以,要知道天下道德水准的情况,在最终的意义上,只要通过一个具体的人或者家庭的道德状况就能够略知一二了。换言之,道德不是书面文章,而是可以通过视觉器官来观摩和审察并从而得出结论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此,最基本的是修大道于身,没有这个,其他一切都仿佛空谈。一个人真正成“道”的使者以后,一切就会自然地按照“道”的规律来行事,并且自觉处理好自身与外在他人的关系。
2 “以身后之”
在现实生活里,自己的身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无法无视它,所以如何处置它就变得非常重要。老子的智慧是“后其身”,这在上面已经讨论。大家知道,老子所推崇的“三宝”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原因在于这样“能成器长”。他说:“江海所以为百涡王,以其能为百涡下,是以能为百涡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趸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第170页)、“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江海成为“百涡王”的原因在于它的“能为百涡下”,即处下,所以能够包容百川而成为真正的强者。圣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居于一般民众之上,在于他的谦逊即日常“言下之”的行为选择;站在一般民众之前,在于他平时“身后之”的行为累积。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现实生活里,圣人身处民众之上而民众并不过分看重他,处在民众之前而民众并不害怕他的存在。民众拥戴他,时时把他推在前面,不但不以此为厌恶,反而以此为快乐。这是圣人“下之”和“后之”等不争行为的自然效应,不争形成的客观效果是,其他的存在无法与他竞争,无法的原因是没有相抗衡的能力,即“天下莫能与之争”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不争行为的最高表现就是“功遂身退”,老子视此为“天之道”(九章,第21页);另一方面,“不争而善胜”也同样是天道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功遂身退”就不失为“善胜”的一个决策,而这些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第137页)精神的体现。所以,圣人实际上就是“道”在现实生活里的具象。而之所以能够实现“功遂身退”,这还为圣人对万物具备自为机能的坚信,“身退”本身就是自然无为的行为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