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私”论(1)(4)
2015-01-12 01:09
导读:3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后其身”、“功遂身退”虽然体现了不争的特点,而且能够得到非常惊人的现实效应。但是,毕竟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身,因
3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后其身”、“功遂身退”虽然体现了不争的特点,而且能够得到非常惊人的现实效应。但是,毕竟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身,因此仍然是“有其身”的状态。在老子那里,这仍是存在限制的情况,只有“无身”,才具有最高的意义。
首先,“知足不辱”。在《老子》的系统里,外在的物欲能使人偏离正常的轨道,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第28页)。“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等都能激发人的物欲,而使人趋向“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的境地,所以,圣人只追求基本物质需要,而不求过分的满足,即“为腹不为目”,从而保证使自己行进在正常的情感轨道上。老子又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第121页)、“天下有道,卻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乎甚欲,祸莫大乎不知足,咎莫僭乎欲得。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四十六章,第125页)身与名、身与货、得与亡等的“孰亲”、“孰多”、“孰病”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人而言,“甚爱”、“甚欲”、“多藏”势必会产生“大费”、“大罪”、“厚亡”的结果,所以,它们本身就是最大的罪恶、最大的祸患、最大的灾害。对人类而言,“知足”一旦成为“足”的一种样态,乃就是“恒足”。在现实生活里,“知足”不仅能免遭屈辱,使自己保持长久,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能使人处于富裕。所以,知足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贵以身为天下”。对普通的人来说,容易趋于“生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身”。老子说:“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十三章,第29页)“有身”能给人带来“大患”,假如能做到“无身”,就无所谓祸患。在“身”与天下万物的关系上,如能不为外在他物所干扰并以此为轻,就能与天下万物同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许建良
关于空想和理想的论文
论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