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家老子“私”论(1)(4)

2015-01-12 01:09
导读:3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后其身”、“功遂身退”虽然体现了不争的特点,而且能够得到非常惊人的现实效应。但是,毕竟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身,因

  3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后其身”、“功遂身退”虽然体现了不争的特点,而且能够得到非常惊人的现实效应。但是,毕竟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身,因此仍然是“有其身”的状态。在老子那里,这仍是存在限制的情况,只有“无身”,才具有最高的意义。
  首先,“知足不辱”。在《老子》的系统里,外在的物欲能使人偏离正常的轨道,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第28页)。“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等都能激发人的物欲,而使人趋向“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的境地,所以,圣人只追求基本物质需要,而不求过分的满足,即“为腹不为目”,从而保证使自己行进在正常的情感轨道上。老子又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第121页)、“天下有道,卻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乎甚欲,祸莫大乎不知足,咎莫僭乎欲得。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四十六章,第125页)身与名、身与货、得与亡等的“孰亲”、“孰多”、“孰病”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人而言,“甚爱”、“甚欲”、“多藏”势必会产生“大费”、“大罪”、“厚亡”的结果,所以,它们本身就是最大的罪恶、最大的祸患、最大的灾害。对人类而言,“知足”一旦成为“足”的一种样态,乃就是“恒足”。在现实生活里,“知足”不仅能免遭屈辱,使自己保持长久,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能使人处于富裕。所以,知足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贵以身为天下”。对普通的人来说,容易趋于“生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身”。老子说:“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十三章,第29页)“有身”能给人带来“大患”,假如能做到“无身”,就无所谓祸患。在“身”与天下万物的关系上,如能不为外在他物所干扰并以此为轻,就能与天下万物同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许建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关于空想和理想的论文
论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
上一篇:从经学到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省思 下一篇:在摩荡中弘扬主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