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3)
2015-02-12 01:19
导读: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 孔子不相信由外在的天或上帝能够实现人间的救赎,而相信由内在的修养达到神圣。比较殷纣王所说“
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
孔子不相信由外在的天或上帝能够实现人间的救赎,而相信由内在的修养达到神圣。比较殷纣王所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与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以看出,前者的天是上帝,后者的天是未知的命数或自然必然性;前者相信上帝赋予了自己统治天下的权利,后者相信自然的命数赋予了自己超凡入圣的德性。就是说,在孔子那里,道德获得了至上的品性,由于至上,从而神圣。
当中国出现了人物形象和人格的上天之帝时,这个时候的“帝”却不能与上古时期的帝相提并论,因为上古的帝是唯一的,是God,后来的帝成了gods,是众多的。
二大秦景教的传入与利玛窦的传译
天命观念的出现意味着上帝观念的虚化,而天命观念的出现则又与道德至上的观念同步。然而,道德学说的兴起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的普遍进步,但它不能填补宗教留下的空白,尽管说任何宗教都是围绕着道德问题展开自己的活动的,毕竟宗教不等于道德。所以,在唯一的神疏于督察人间事务的情形下,那么填补这种疏失的就只能是众多的神,民间宗教就正好发挥了这种作用。在道教正式确立老子为教主和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多神的情形维持了很长时间,即便在这之后,也从未排除多神的状况,只是多神当中拱立了具有统领作用的至上神而已。直到唐代,从波斯传来了不同的声音,这就是摄斯托利派天主教,唐朝称为大秦景教。
从唐太宗时(635年)景教主教阿罗本(OLOPEN)携经卷时进入长安,到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军长安,约243年间,景教在中国流传发展,唐德宗时期建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了这一过程。从内容来看,景教主要借助于道家和道教的话语系统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观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粤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无无,杳然灵虚,后后而妙有,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气而生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令镇化海。浑元之性,虚而不盈。素荡之心,本无希嗜。……不蓄臧获,均贵贱于人。不聚货财,示罄遗于我。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固。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日一荐,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常然真寂,先先而无无,杳然灵虚,后后而妙有”这些话几乎是《道德经》和《庄子》描绘“道”生化万物过程的翻版,这里用来表述上帝创造万物的过程;“三一为归”本是道教的思维惯式,这里被用来表达三位一体(“三一妙身”);“元尊”本表示道教最高的神“原始天尊”,这里用来表述上帝、真主;“浑元”、“虚盈”、“素淡”、“真常”及其“不贵难得之货”这些道教经常运用的词语,用来表达基督教徒所厉行的个人修养。这之间不难看出,基督教为了取得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采取了入乡随俗的现实态度,依据唐王朝所尊崇的道教,尽力把基督教与道教的基本精神结合起来。当然,并不等于基督教就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因为它的存在合理性既在于它与中国文化具有的共同性,也还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在主张文化多元化的大唐时代尤其如此。这些也可从碑文中看得出来,如坚持七日一次的礼拜活动,以十字作为剖判四方、曲直的中心,“依仁施利”,“馁者来而饭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把现世的社会关怀落实在具体的布道与行道实践中。
另据敦煌石室所藏大秦景教文献《序听迷诗所经》,“天尊”一语反复使用,“天主即天尊,本经第一行‘余时弥师诃说天尊不可得见’,即‘天尊序婆(JEHOVAH)之法=耶和华法’。”7天尊没有形象,“谁见天尊在于众生,无人得见天尊,何人有威得见天尊”。人生而具有原罪,“众生背面作恶,遂背天尊。”“天尊见众生如此,怜悯不少”。《一神论》叙述了一神的观念,“万物见一神,一切万神既皆是一神,一切所作若见,所作若见,所作之物,亦共见一神不别,以此故知一切万物并是一神所作,可见者不可见者并是一神所造。”“天地并是一神之力”,“天地唯有一神更无二,亦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