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智慧的基本特点(4)
2015-02-15 01:52
导读:性,知识之中即包含着智慧的因素。但由于经验知识所注重的是有分别的领域,它可以用名言来 把握,而人的认识并不限于“现象——经验”之域,同时
性,知识之中即包含着智慧的因素。但由于经验知识所注重的是有分别的领域,它可以用名言来
把握,而人的认识并不限于“现象——经验”之域,同时亦指向“性与天道”即不可名言的智慧
之域,所以它们两者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大概正是因为经验知识涉及的是名言之域,而智慧所把
握的更抱括“性与天道”的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所以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近代康德的思路,大
部分是在确立“理念”观念、区分本体与现象之后,将世界截然二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认
为自然界服从因果规律,价值界则由道德立法,因果律属于必然领域,而道德律属于自由领域。
由于康德将世界划分为自然世界与价值世界,故他以后凡重视知识论研究的西方哲学家几乎无一
不遵循这一理论模式,承认从事实判断无法推导出道德判断,因而不能解决知识与智慧的辩证统
一问题。
较之西方哲学的理论进路,传统中国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将事实世界与
价值世界看成是统一的。像儒家认为天道(自然之道)与人道(人伦之道)是二而为一的,天道
可以成为人道的根据,从人道可以确证天道等,就将自然秩序与人伦秩序视作在本质上是同构
的。同样,道家也不否认人间社会生活应与自然的客观法则相谐一,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即昭示了天道与人道皆以“自然”为其统一的最高
原理。然而,在怎样达致天道与人道“合一”的途径上,儒道两家却是各有所主的。按照儒家哲
学的致思方式,它的目标虽然“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
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③,但是它所高标的心灵境界的实现,却诉诸“尊德性”与“道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问学”,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完成人格自我塑造
的修身体系。像仁、义、礼这些向来被儒家奉为圭臬的行为规范,其中就凝结着他们通过“道问
学”、“格物”、“致知”所获得的道德知识,以及通过“尊德性”、“正心”、“诚意”的亲
身践履所获致的道德经验。因此,儒家心灵境界的展现离不开道德经验知识作铺垫,倘若没有这
种铺垫也就没有心灵境界的提高,因而也就不可能达致道德型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儒家达致“天人合一”心灵境界的途径有别,道家由于认为那个作为宇宙究竟义的自然无为
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第十四章),是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名言的,
所以它否认经验知识能把握“道”。在老庄看来,经验知识非但不能把握“道”,并且经验知识
本身及其所凝结的社会性规范体系反而把人与“道”隔绝开来了。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
出,有大伪”(同上,第十八章),以及“枭淳朴散,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以从人
心”(《庄子·缮性》),就揭示了经验知识将人与“道”置于对立的关系中,它根本无法使人
复归于道而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欲把作为宇宙究竟义的道转化成人之据以生活的原
理、行动的规则和心灵的境界,就不能诉诸经验知识的积累,而应在经验知识之外另辟门径。道
家认为,这个另辟的门径即是对“道”的“玄思”,亦即是以道的智慧而得道。
按照老子的运思方式,“玄思”得道的根本前提是得道者与“道”相同一,也就是“道者同于
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第二十三章)。这里的“同于”,是指得道者的精神
或心理状态要与道的本然状态相符合,也就是把自身置于事物之中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本真。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然而,人的肉体之心经常是被名利、财货和知识经验所污染所遮蔽的,故欲以精
神心灵去内观道的真实存在,就必须对肉体之心来一番净化、清洗的工夫,使其对物欲利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