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2)

2015-02-26 01:10
导读:在《巴黎手稿》中,自然界对人的存在的基础性地位还表现在人的受动性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受到对象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条

  在《巴黎手稿》中,自然界对人的存在的基础性地位还表现在人的受动性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受到对象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又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强调人的受动性,说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是无限制的、没有约束的,必须以自然界及其客观条件为基础。
  生命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非难,实际上是因为实践美学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受动性,被认为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而事实上,这并非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带来的必然后果,正如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强调的自然界的基础性地位并非必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立那样。相反,这种基础性是在让自然界成为人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基础的同时,让人认识到自然界的不可或缺,进而认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以在探索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让人对其倍加珍视。尽管,在海德格尔德的哲学运思中,自然也处于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显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无法真正给自然一个明确的地位。这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的发展显然是无法做到具有真正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马克思把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的思想,不但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拓展性实践,而且顾及了人类长远持存的生态整体意义。自然的基础性地位要求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要求人与自然之间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美学意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
  
  马克思将自然置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之中,但自然不会主动地跟人发生联系,要经过人的实践活动,自然与人才会建立起一种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是怎样建立起具体的现实的联系呢?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给我们的解答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法。这种对象性关系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并非认为人可以忽略自然界及其条件单独地、任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中,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并非是二分而又对立的。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对象化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必然的存在关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动的。”马克思在这里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它的对象物,对象性的存在物才是真正的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才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才是“有意义”的存在物。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源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关系”思想的启发。黑格尔在其中认为,主人是因为有了奴隶才成其为主人,奴隶也是因为有了主人才成其为奴隶,奴隶是主人存在的前提,主人也是奴隶存在的前提。而这一思路在马克思那里变成了主体与对象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对象,两者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即对象是主体的对象,同时主体也成为对象的对象,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存在关系。黑格尔一马克思的这一哲学思想已经具有浓重的存在论色彩,甚至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存在论。黑格尔一马克思在这里的运思思路已经突破了笛卡尔以来过分张扬人的理性主体性而导致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模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对人“主体性”的哲学论证都是隐含着主客二分的思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思想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可视为是一种强调主客体互为对象、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关系的思想,是对西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突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黄万获
上一篇: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刍议(1) 下一篇: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