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学行为理论谈结果主义
2015-03-26 01:14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从伦理学行为理论谈结果主义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引 論 莫爾(G. E. Moore)在「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一書中,
引 論 莫爾(G. E. Moore)在「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在「善行是什麼」這一問題上,首先必須處理的是「善」的定義,而不是「行為」。因為,「善」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而「行為」則清晰明瞭,沒有什麼可爭議之處【1】。莫爾這個看法無疑主導了本世紀倫理學的方向,使得後來的倫理學家多半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善」的觀念上,而較忽視倫理學行為理論(Handlungstheorie der Ethik)的探討。然而,從基本倫理學發展的現況來看,儘管倫理學家對於善的觀念作了許多後設的分析,但是在「如何評斷行為的善惡」這個基本的問題上,卻仍沒有清楚的答案。這使人不得不質疑,「行為」是否真是像莫爾所認為的那麼簡單明瞭?很顯然,「行為」如果是容易掌握的觀念,那麼,行為的哪些因素決定它的道德品質,就不應該是困難的問題。事實卻正好相反,當代基本倫理學之所以引起許多爭議,正是由於在這個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的緣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目的論(teleology)的討論中,有關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的爭論。 目的論可以從兩個向度來理解,就倫理學價值理論(ethical axiology)而言,它可以稱為「相稱主義」(proportionalism)。相稱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道德應然以價值實現為基礎。依此,道德上正確的行為就是,從人性整體(Gesamthumanum)考量時,能實現最大價值的行為。由於大部份行為在實現某些價值時,都同時帶來一些負面的價值【2】-這情形尤其以價值衝突的處境最為明顯 ,相稱主義便要求,同一行為所帶來的正價值與負價值之間應有相稱性(Ve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