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统中的人性之争
2015-03-23 02:35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基督教传统中的人性之争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Abstract:ThisArticleexposesthe4typicalpositionsaboutHumanNatureinthetraditionofCh
Abstract:ThisArticleexposesthe4typicalpositionsaboutHumanNatureinthetraditionofChristianthoughts:(1)Augustine’s,(2)PelagianismandSemi-Pelagianism,(3)Gnosticism,(4)Aquinas’.
我们知道传统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孟子主性善,荀子持性恶,并且我们常以为这是
中国哲学的特色。然而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也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它最初发生在西方最重要的一位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与诺斯替主义和贝拉基主义的争论中,并对往后的基督教思想的产生深远。
如果说中国思想学说中的性善性恶之争关系到德治或法制这一重大的话,那么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性善性恶之争则关系到拯救是否必要和得救如何可能这一重大的神学问题。当然,这种争论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有一个在先的神学问题,即上帝创造世界和人,人如何通过耶稣基督而获得拯救;他们把人性问题放在神人关系的问题中加以考虑。中国哲人在讨论人性问题时没有这样的神学框架。他们从外观天地,内察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谈论性善或性恶,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问题上。
我在这篇文章中无意比较东西方的人性论,只是引出一个话题,希望人们能对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概述
简单地说,在西方的传统中存在着四种有关人性的典型看法:(1)奥古斯丁的观点,(2)诺斯替主义的观点,(3)贝拉基主义和半贝拉基主义的观点,(4)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奥古斯丁主张人性本来是善的,因为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甚好”的,但由于人犯了原罪,堕落而变恶,因而现实的人性是恶的。诺斯替派持善恶二元论,主张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灵魂原初来自善的光明世界,肉体属于恶的黑暗世界,这样现实的人性不免是善恶二元的,而且恶的一面常常罩盖善的一面。贝拉基主义和半贝拉基主义派持性善论,主张人性中始终存在善端,应通过自由意志的努力把这善端发扬出来,克服恶的习性。托马斯·阿奎那主张人为上帝所造,有着原初的正直性,但也有的欲望;在上帝的关照下,人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当亚当和夏娃冒犯上帝,失去上帝的关照后,他们就不能控制这种欲望,并顺着肉欲和物欲而堕落作恶。这也就是说,人性之善恶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和神人关系的基本处境两方面决定的,虽然上帝的恩宠是最主要的,但是人在接受恩宠时,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不是完全不动的,因为他也能拒绝恩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奥古斯丁的观点被视为正统派,诺斯替主义的观点、贝拉基主义和半贝拉基主义的观点被视为异端。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是对奥古斯丁的观点的修正,被天主教接受,但遭到新教的激烈反对。
奥古斯丁的有关原罪与性恶的
奥古斯丁把人性的问题与罪的问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在基督教的有关人性学说方面的功绩在于把圣经中的有关观点、柏拉图的哲学和他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表述。奥古斯丁坚持一元论的观点,强调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太初所造之人是善的人,被置于一个完善的环境之中,在上帝的安排之下过着幸福的生活。由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甚好”的,恶在这个原初的世界中并无位置。用哲学的术语来说,世界在本体论上是一元的,世界起源于上帝的创造,上帝是完善的,上帝的创造世界和护佑世界使得世界有一个善的开端,并还必将有一个善的结局。因而在这样的一个开端和结局都是善的世界中,恶没有本体论上的地位,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恶不是与上帝并驾齐驱的,恶也决不是一种能与上帝相匹敌的力量。
那么世界上的恶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于堕落。奥古斯丁除了引证圣经谈到魔鬼是天使的堕落外,特别强调了人的堕落。上帝原先创造的人是善的,但他们却堕落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性本恶,而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做出了恶的选择。他们的错误选择使得他们的品性堕落了。上帝所创造的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当人自觉地追求最高的善,并服从上帝的命令的话,那么人就能够走向完善。然而人却背离了上帝,从而堕落到一个低等级的世界中去。在这里,一切存在物都是可变的、易腐败的,人更容易受魔鬼和自己肉欲的引诱而干坏事。背离了上帝的人不再把追求完善当作自己的目标,而把自己所欲望的东西当作好的东西,把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