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16)
2015-04-12 01:09
导读:文章选自《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18页。 凭我的理解,论述者对布
文章选自《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18页。
凭我的理解,论述者对布鲁姆的解读本身即充满了一般意义上的"误读",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他大胆地指出"误读"的前提或者说展开是由于后代的诗人在面对诗歌史上几乎不可怀疑的经典大师与文本即"父亲"时,便不能自抑地在受到"父亲"恩惠的同时也"产生一种负债之焦虑",并在这种焦虑下从事一种弗洛伊德意义(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情结)上的误读式(布鲁姆提出了六种修正比即误读方式)创作,在这个意义上,"误读"被建构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参见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文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21页。
拉家渡著《十问王小波追随者》,《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第19版。
胡坚著:《愤青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胡坚是新浪网文化频道的作家专栏里的"文嚎专栏"的作者,也是北大在线·文学大学堂里"文学自由坛"的斑竹,并且《愤青时代》的出版与北大在线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策划有很大关系。
《我的师承》,选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14-317页。
转引自《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朱伟著,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21页。
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