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构互补性
2015-10-08 01:16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精神分析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构互补性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借助于阴阳四象的观念与逻辑结构,我们就会发现精神分
摘 要:借助于阴阳四象的观念与逻辑结构,我们就会发现精神分析学与唯物辩证法在宏观框架上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弗氏的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潜意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具有同构性。我们把马克思学说关于意识的触角往前延伸到精神分析学所提示的潜意识领域里,再转过身来将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与意识连接在马克思的“物质”范畴上,就能将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弥补各自的不足。关键词:精神分析学;辩证唯物主义;阴阳;四象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6231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扯在一起并不因为他们同是伟大的思想家又同是犹太人,也并不因为弗洛伊德对马克思学说有着自觉的承继与批判。事实上,弗洛伊德对马克思的学说虽说有一定的了解,并多次谈起他的学说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甚至承认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动机比起他所强调的无意识的性本能更加重要,但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经济决定论终归是片面的。在他看来,他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学说明显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可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找出它们的同构性,更何况两种体系本身都有着巨大的阐释空间。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有人尝试着寻找两者之间潜在的对话关系。托洛斯基在其《文学与革命》中便声称精神分析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所接受。此后的贝霍夫斯基、弗里德曼、卡尔·曼海姆、保罗·利科、阿尔都塞等都对两者进行了置换与比较。与此同时, 奥地利的赖希、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奥兹本,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进行结合的自觉尝试,形成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50年代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马尔库塞也写了一系列著作,将这种结合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毫无疑问,这都是后来的比较者们必须正视的努力与成果,但也无庸讳言,这种种置换、比较乃至补充都没有从逻辑结构的根本上找出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介乎此,笔者想就此间问题进行大胆而又冒险的尝试。好在我要借助的技术手段或者说结构中介是我们民族的成员所耳熟眼详的阴阳四象观念。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结构框架 为了阐述的方便与简约,我们先看一幅图表。图1:辩证唯物主义结构简图 (抱歉:图发不出来!)如图1所示,我们分别把物质、意识、认识、实践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四大范畴置于少阳、太阴、少阴、太阳等四象的结构框架中,便可以解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所有理论。先看宏观的结构:从本体论而言,马克思学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便不难得出其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但阴阳相生相成,意识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是为辩证法,故曰辩证唯物主义。从实用论而言,分实践与认识,马氏以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为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从体用关系言,马氏注目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即以人为本,故为主体性哲学、人本哲学。物质与实践同具物质性,属第一性;意识与认识同具意识性,属第二性。从图象来看,马克思学说之强在实践(太阳),其弱在意识(太阴),而马克思哲学正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以实践为本质特征。总言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并以实践为核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主体性)相统一的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理解可以分成物质论、意识论、认识论、实践论四大块进行,其间又要遵循普遍联系的规律(对应于图1的点面结合)。举例来说,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应遵循这样的思路:(1) 物质(2) 物质——意识(3) 物质——实践(4) 物质——实践——认识(5) 物质——意识——认识(6) 物质——认识其中第1条是对物质本身的理解,其余5条则是相关联系。就物质范畴本身而言:客观实在是它的唯一特性;运动是它的存在形式(或云根本属性),但运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进行;物质的具体形态不可穷尽,大到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对立,小到微粒子与未知粒子的区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物质的本质形态则是质与量,物质形态的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与其它范畴的关系包括其它范畴之间的关系在图表上是通过箭头体现出来的。这些箭头深蕴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规律: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与矛盾斗争性的理论尤为值得关注。 此时此刻,我们不打算就此体系进行周严与彻底的阐释和推理(尽管这本身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只是让大家看看马克思学说的逻辑框架,并了解到在这样一个框架中马克思本人关于意识的论述相对于物质而言是极为贫乏的(笔者没有具体阐述,因为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这恰恰为这一框架接受有关意识方面的理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二、 精神分析法的相似体系 及两种学说的同构与互补 那么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有关意识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否可以填补这些空间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给它们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图2:自在世界结构图 (抱歉:图发不出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